李芳
摘要:近些年随着农转居项目的不断推进,百万农民来到城市。一些人虽在户籍上由农民转变为居民,但仍呈现着城市与农村兼顾的两栖状态,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差距较远,社区融入存在一定困境。非征地农转居的两栖中老年群体与原有市民的种种差异加之自身诸多特点,使其社区融入存在诸多的困境,因而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探求正确的方式推进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
关键词:农转居 两栖中老年群体 社区融入
一、概念界定
(一)两栖中老年群体:“两栖”中老年群体是根据未征地农改居特征提出的,他们多分布于45-70岁年龄区间,为使家庭收益最大化,选择农村土地与城镇生活兼顾的状态,总体上讲这部分人处于半工半农和半农半保姆的拆分居住状态,社区融入困境凸显。
(二)社区融入:社区融入(community inclusion)是社区中的个人或群体平等参与社区活动与行动、社区决策与管理,享有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降低社区的不平等,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交融入、社会文化融入及心理融入对其进行阐述。
二、背景分析
一方面,在经济日渐发展、城镇化逐步加速的当下,我国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农转居项目工程在越来越多省份不断推进;加之消费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村中老年人进入县城,男女性两栖中老年分别处于一种半工半農、半农半姆的生活状态,该群体在新社区的融入状况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陷入经济发展旋涡的人们缺乏政府提供的相关在城镇生存发展的政策偏向、经济补贴,单纯考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推进大规模的“农转居”,后续工作没有落实,使其社区融入困境凸显。具体来讲,该类人群在新工作环境的进入、新生活环境的适应及与城镇人群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认同上存在问题,融入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社区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由于中年人处于更年期状态,老年人因年纪较大等原因,中老年群体自动、反刍心理频率较高,若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其心理焦虑现状,为整体家庭生活状态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整体家庭幸福指数降低。
三、社区融入现状及其具体分析
(一)首先,社交融入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两栖中老年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所面对的种种生活改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不适,为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他们选择了半工半农、半农半姆的生活状态,一定程度造成了新社区的社区内聚力低。而这一特殊生活状态使其在社区的有效时间减少,导致在社区内的有效社交减少;此外,由于初来城区的不适,两栖中老年群体也带有某种显性或隐性的自卑感,其处境较为孤立,形成了过度保护依赖的心理,内心对于在社区真正交到朋友的期望值减少,社交融入存在一定的困境。
(二)社会文化融入困境凸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群体对于城区生活的步伐具有很强的不适感,原有的农业生活观念与城市偏工业化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消费观念及其对后代的教育观念都与城区居民有很大不同,他们更加怀念之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也更期待之后可以回到农村完成自己的老年生活及其生命的终结,不难发现,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文化融入存在困境。
分析这一问题,我们需从研究群体所处的两栖状态入手。首先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所面对的融入问题最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融入上,除了经营未征地之外,她们更多地从事家务劳动例如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以及帮子女照看下一代实现隔代照顾,期间在照看孩子等方面上比较容易和下一代产生矛盾,在此涉及到两个家庭的协调问题,家庭的融入问题从而产生;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仍需要在外从事低附加值、“不体面”的体力劳动,较低的现实收入与城市的高消费形成对比,而与那些已经退休尽享天伦之乐的人来说,他们更加产生了不平衡感。除此之外,这一群体由于刚进入到一个新环境,会产生可接触到的朋辈群体骤减等问题,再加之本就反刍心理、自动心理发生频率高这一基本情况,融入困境愈加显现。
(三)社交融入,社会文化融入不足等系列原因导致心理融入欠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外从事低附加值体力劳动的中老年男性群体的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在社区的有效时间,与社区的同辈群体交往较少,仅有为数不多的中老年男性群体有晨练或晚上散步的习惯,但这一部分群体多为原本的城镇居民或在城市社区中从事的职业劳动强度较小、生活较为富裕的居民;而两栖中老年女性群体来到新社区多帮助子女照顾家务或进行隔代抚养,工作日带孩子休息日回农村这样一种拆分居住的状态成为他们的状态。
此外,两栖中老年群体对于社区文化了解仍有待提高,对于来到新社区后所需转变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仍然力不从心;兼顾农村的半农性质与兼顾城区的不适造成严重的心理不适以及回到农村的片刻心灵放松与回到城区的高压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凡此种种,导致了两栖中老年群体的心理融入程度不高。
(四)社区领导、青年群体与研究群体对研究群体融入状况看法不同
对于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状况,社区领导及其青年群体与研究对象本身看法差异明显,社区领导部门与青年群体多持肯定态度,研究群体自身则认为其社区融入状况不佳。
首先我们对社区领导与研究群体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一方面,社区领导组织体系与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弊端,近年来,科层制逐渐被用于社区部门,由社区书记到下属的各职能部门,整个权力体系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形。社区书记对整个社区的发展全权负责,但社区书记、社区主任难免有知识体系薄弱之处,加之缺乏对下属组织有效地沟通,对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认识存在不足;此外,妇女活动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处于“虚无”“不作为”“名存实亡状态”,加之缺乏相关的社会工作者,致使社区支持两栖中老年群体社区融入的路径阻断。
而青年群体也认为研究群体的社区融较好,分析青年与研究群体二者差异问题,首先需关注二者的就业,青年群体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而研究群体来到城区则是被动的政策导向的结果;其次,二者的信息断层是造成看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让子女放心,研究群体多选择对子女“报喜不报忧”,加上自身的反刍心理、依赖心理,及其放大自己内心不适的聚光灯效应,致使研究群体自身放大了其不适感,而青年群体则认为其父母到城市生活条件与环境得到改善,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二者缺乏沟通产生偏差;最后,研究群体与青年群体分别处于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阶段,致使双方产生差异。
四、对策分析
(一)推进社区再适应,深化社交、社会文化融入
两栖中老年群体由农村来到城市,关键是克服各种困难,从内心接受这种转变,家庭及其相关部门协助研究群体进行社区交往,加强同辈群体的横向沟通,重塑心理品质,做出新的行为反应方式,从而拓寬社交范围,找到与社区文化等价值理念的契合点,以便适应社会生活及其社会关系的变化,加强社交与社会文化融入。
(二)实现参与式发展,发挥研究群体主观能动性
参与式发展注重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价值,把发展视为落地后地区及其弱势群体自己的事情,所以推进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最重要的是在家庭、社区、社会的帮助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减少研究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信息断层,突破其内心高筑的自我防御壁垒,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实现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及心理融入 。
(三)完善社区相关职能部门,提高社区领导的切实有效程度
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级领导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有效的领导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及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首先,社区应完善组织部门,增添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部门,尽量规范完善老年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的工作职能,在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转换思路,在两栖中老年群体中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推进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其次,社区领导应加强同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交流沟通,学习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并同所处社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了解两栖中老年群体的需要,真正做到为社区服务,优化社区居民的公共生存空间,提高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水平;最后,善于运用社区文化治理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激发两栖中老年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发掘社区领袖的影响力与领导力,提高两栖中老年群体的融入水平,推动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四)对研究群体进行充权,推进社区融入
两栖中老年群体由农村到城市,为应对种种难题,需对研究群体进行充权。首先可进行经济权利充实,社区内销无业居民,合理使用社区闲置劳动力解决其就业问题;其次,尊重研究群体的政治权利,相关社会工作部门与社区领导制定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群体参与社区事务,多维度推进研究群体的社区融入;最后,建立研究群体互助组,加强同辈群体间联系,鼓励研究群体的横向沟通,实现自助与互助相结合,进而推进两栖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
参考文献:
[1]曾旭晖,秦伟.在城农民工留城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3,(03).
[2]田新朝,张建武.基于双重结构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3,(01).
[3]卢小君,向军.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研究[J].调研世界,2013,(11):41-46.
[4]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75-84.
[5]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2002,(11):57-62.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