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东广
有位资深军事专家提出,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引发新军事革命的步伐日益加快,对于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就必须创新作战理念,唯此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笔者对此很有同感。事实上,创新作战理念,也是引领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军事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坦克的出现,最早就是来源于英国陆军上校斯温顿提出的一种设想,他设想一种战车:能避开火力或者子弹打不穿,可越过堑壕,能摧毁机枪。而第一支坦克部队出现在战场后,被称为“活动机枪部队”。这实际上就是技术推动的结果。在陆军的作战理论中,坚固的“阵地战”理论曾经在军事家们头脑中一直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被奉为圣典。但是,一战后,“阵地战”理论受到了一系列挑战。诸如,空中力量打击、远程火炮打击等等。前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突破了“阵地”的框架,以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为目的,在二战中得到了实战验证,并因此拉动了毁灭性兵器的发展。来自德国的“闪击战”作战理念,则是集中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和航空兵,发动闪电般突然袭击,在二战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因此拉动了机动性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朝鲜战争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精确打击”、“斩首行动”等作战理念,引发了精确制导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当下,“数字化陆军”“信息化部队”已经在由理想变成现实。可见,作战理念是引领武器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
兵家们深知,海军一直沿袭着“坚船利炮”的作战理念。于是,巡洋舰、驱逐舰、战列舰等等,排水量越来越大,舰炮、鱼雷等射程越来越远,打击越来越精准。然而,1934年,日本首先确定了“优先发展航母,夺控海上空中制权”的作战理念,迅速着手建造航空母舰和组建海军航空兵。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大获成功,进而推动了全球军事强国全力发展海上巨无霸——进入竞相发展航母的时期。军事领域从来就是高新技术先行先试的领域。二战后,随着各类导弹和核武器的发展,海军到底在未来战争中能不能派上用场,曾经受到各方非议。美国的尼米兹将军则对此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主张拓展海军打击空间,在他的力推下,开始研制海军核动力武器系统和可载核弹的飞机,这为海军武器装备的进一步發展,拓展了新的作战空间领域。
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兵家们发现,没有“制空权”,陆上、海上作战力量再强大,都显得苍白无力。英军率先认识到空中力量的巨大作用,1918年就建立了空军军种。那时,美军也认识这一问题,并建立了拥有指挥与管理权的独立空军军种。从这个意义上说,英、美两国一直把发展空军放在战略地位。意大利军事家们在这一时期也提出“空战制胜论”观点,但受到经济实力影响,发展并不快。德国基于“闪电战”作战理念,只是把发展空军作为支援海、陆作战。法国在1934年建立空军,但受“马其诺防线”制约。前苏联明确规定空军使命就是支援陆、海军作战,因而,虽然空军成立于1918年,实际到1946年设空军总司令一职才正式确立了独立军种的战略地位。
各国对空军的认识,逐渐一致起来。鉴于空军快速机动、远程作战和立体突击的特色,优先发展空军成为各国共识。一战期间空中作战飞机主要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侦察、通信、炮校、联络,有“空眼”之称。二战前,空军逐渐发展成为攻击力量,实实在在的把战争从平面推向立体。二战期间,争夺制空权,成为军事指导思想。蒙哥马利元帅说:如果我们在空战中失败,那么我们在整个战争中也失败了,并且会失败得很快。二战之后,因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空战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从而提高了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以空制陆”、“以空制海”的作战理念成为当时的重要战略指导。使空战形态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即:全纵深打击,拦射导弹产生中、远距新空战样式;超视距打击,使空战战场纵深贯通;全速度攻击,空战超音速巡航,且能超音速机动;全方位立体打击,战斗机有效攻击范围,成球形空间;全天侯恶劣环境、夜空等条件下打击使空战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多维立体打击。空战武器的效能显著提高,具备了超视距空对空作战能力、精确制导对地攻击能力、夜视能力和航空电子战能力,因而使机动与火力从原来的“结合”发展到空前完美的“融合”。今后的战略轰炸将主要依靠先进多用途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用精确制导武器达成;具有隐身能力的先进多用途战斗机将担任主角。空军的进攻性更加突出,将是今后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在战争的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战争结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提出要加强“空战力量”,战斗机都要有压制敌防空能力,以给地面部队扫清道路:美军战斗机原设计用于空中格斗,现已被要求还要能用隐身、制导和完成对地面目标的攻击;由于空军的作战效能空前提高,还要承担联合作战任务。空军的作战行动将覆盖整个战场,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空军将与陆海军一道进行联合作战,这与以往的“支援陆海军作战”相比已有根本性变化。总之,空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更具战术的创新性,空军可用较少的兵力、较短的突击时间,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达成某种作战企图或者战略企图。
大量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指挥平台、作战平台、保障平台乃至战争形态的演变都在以加速度推进。这就要求兵家们不得不为明天的全新战争样式,充分做好以信息、信息技术主导的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各级指挥员来说,军事领域越来越难有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和做法。不论是战略层面指挥员,还是基层指挥员,都应当具备建立在高新知识基础之上的更强更新的复合素质,特别是适时提出新的作战理念。这就要求对未来战争能够进行科学而正确的预见,尤其要敏锐地洞察高新技术发展对新一轮军事变革的助推进与引领作用,惟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工作。因此,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在作战、指挥、演练、保障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必将导致信息技术向高端发展。非接触、非对称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以实时正确的信息流主导战场,在关键时间、关键目标上形成作战能力的精确聚合;实时、同步、并行的一体化联合指挥要求建立敏捷可靠、多维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的理念,呼唤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化军事训练,要求训练虚拟化、集约化。“精确保障”、“配送化保障”,要求有一个“紧密衔接的后勤系统”。这种作战能力与保障能力的精确聚合、指挥系统的全维一体、训练实践的虚拟集约、保障系统的紧密衔接以及支撑它们的各类武器装备,都是在现有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而它们本身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也必然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质的发展要求。一体化联合作指挥要求研发能够在广大地域进行全面实时监视的智能化传感器,这就要求体积更小、价格更低、数量更多的传感器,形成网络进行侦察、定位、识别和跟踪目标,从而导致传感器在种类、体积等方面进一步研发创新,直至最终实现战场无人化。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融合支撑了新军事变革,反过来,新军事变革也必然牵引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向更高精尖的方向突破。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在各个领域的融合,还将衍生新的边缘技术,在军事高技术领域产生大规模的“同频共振”效应。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产生交叉渗透,突破原有技术的界限,产生新的军事技术等。隐身材料技术、太空武器技术、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的边缘技术。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融合,为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提供了支持,为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和改进现有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