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零缺陷管理 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2019-09-05 04:57万晓文
新闻世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

万晓文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图书编校质量;图书出版

为了把建立科学的编辑生产流程和图书的质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图书编校工作中尝试使用关于质量管理的零缺陷管理理论,以此探索出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零缺陷管理思想

零缺陷管理思想是由美国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浦·克劳斯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并率先在美国推行。菲利浦·克劳斯比认为零缺陷不代表缺陷要绝对为零,而是每个人都要把缺陷等于零当做最终目标,然后努力在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内做到无缺陷。

过程控制和预防系统控制是零缺陷管理的重点内容,为了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正确,因此实施零缺陷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业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责任感。[1]

做好源头检查和确认工作是零缺陷管理的重点。零缺陷并不是在事实出现后再去解决,而是在事情发生前所实施的措施。分析是零缺陷的重点,预防是零缺陷的核心,而分析又包括找原因和控制这两个方面内容。

相比于不允许犯错误,零缺陷更注重的是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因此,零缺陷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绝不犯同样的错误、绝不放过错误同时也绝不怕错误。

二、图书编校中存在的问题

错别字问题是由于编校人员的疏漏而最常出现在图书编校中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错别字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在图书编校中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和语法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标点符号的错用和乱用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偏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由于部分成语的使用不当而出现误解,文章产生歧义则是由语法的使用造成的。[2]与此同时,图书编校中存在的备注不明确、表格或插图错误、封面格式不规范等问题都需要编校人员去发现并予以纠正。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合格的标准为其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而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则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已经售出的应当予以回收,不合格图书的直接责任者一般为责任编辑,如果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或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则直接注销出版职业资格。

一些出版社近年来因为编校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受损严重,因为编校质量不合格,有些被取消评选资格,有些已经确定的订单则被取消供货资格,这些图书的相关人以及出版社也因此接受了相应的处罚和通报批评。[3]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有效路径。

三、图书编校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出版社方面的原因

1、缺少严格的出版流程把控

出版社的出版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然而部分出版社在利益驱使下将出版物的出版范围扩大,其出版物跨学科、跨领域的现象屡见不鲜,与出版社相关性不大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出版社工作人员缺乏对出版物知识的了解而出现不少基础性的认知错误。[4]

2、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

出版社一般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策划、调研以及书稿的编辑主要是由编辑人员来负责的,对原稿进行纠错校对则是由校对人员来负责的。然而,部分出版社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减少工作层级来节约成本,从而导致分工越来越不明确。部分校对人员被安排进行编辑工作,因此难免会出现错误。

3、管理层轻文化重经济效益

出版社的管理层存在看重经济效益而轻文化的现象,因此,会将重心放在出版物盈利方面,而一味追求利润的思想难以有效保障出版物的质量,不利于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4、编辑人员轻精度而重速度

图书出版物的出版周期随着出版物和图书的大量增加而被出版社大幅降低。过度重视出版速度,加大了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了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面对成倍增长的工作量,编校人员大多数会忙得焦头烂额而超负荷劳动,即使不休息也难以完成,因此图书编校的质量自然也就堪忧。[6]

5、校对校读轻错误而重任务

编校人员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功底。一般情况下书稿的初审工作由刚入行不久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他们的职业意识由于入行时间不长而比较淡薄,忽视质量而只重视数量,对于发现的一些错误为了完成工作量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规模较小的出版社会引入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来实施校对,这些人员由于自身综合能力较低,导致出版物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各个行业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利润过于重视,很多需要打磨的产品在时间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一些质量低下产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文字差错率,甚至出现抄袭、粗制滥造等情况。

(三)行业发展方面的原因

随着出版行业的转型,整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由于难以创造比较优质的资源,会通过扩大图书数量来获取利润,但是由于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致使一些出版社在编辑工作中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图书编校,让图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实施零缺陷管理,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一)树立图书编校工作的零缺陷意识

零缺陷管理要求以“零缺陷”为产品质量追求,在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全程把关,建立预防系统,关注读者需求,奉献优质产品。出版社为了实现图书编校质量的管理目标,应当从建设制度和管理机制入手,严格贯彻执行图书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并切实提升图书编校质量。[7]

(二)建立预防系统,提倡全员把关

根据零缺陷的质量控制观点,仅靠后期的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在图书编校的质量管理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预防系统提倡全员把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图书编校质量管理需要根据图书生产的全过程来进行相應的预防工作。

1、编辑环节的预防功能

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通过编辑的加工、组织和设计才能提高和完善图书的内容。编辑需要按照出版要求对稿件进行润饰和检查。编辑在初审时对于稿件中标点、逻辑、语法和文字等方面的错误就应当尽可能的予以纠正,从而做到零缺陷。[8]

2、校对环节的预防功能

对书稿编校质量,校对应当发挥必要的预防作用。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也是印刷前、编辑后重要的质量把关工序,补充和完善编辑的工作。对编校质量的提升作用校对工作主要体现在忠于编辑加工整理后的原稿和弥补原稿不足这两个方面。在忠于原稿方面,校对工作主要是消灭标点、符号、文字和格式等排版上的错误;在弥补原稿不足方面则是弥补编辑人员在工作上的疏漏,发现原稿的各种不妥之处及差错。

3、印刷和整体设计等环节的预防功能

整体设计和印制等环节应当发挥连带的预防功能。整体设计与印制环节看似与图书编校质量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却是必要的生产工序,插页、版权页、扉页、封面等都是在这个环节形成的,且均为图书重要的结构部件,编校工作如果在此环节出现差错,后果会更加严重。如果能在这些环节发现编校相关问题,便可以进行及时的补救。

(三)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礎

奉献优质的图书产品是出版社社会价值的最终体现,而编校质量管理的动力就是关注读者的需求。出版社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读者的忠诚和信任,编校优质的图书产品可以提升出版社的形象,赢得更多读者的信任,进而提高出版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与加工制造行业不同,出版行业所出版的图书是文化产品,属于特殊的商品,其图书编校的质量影响广泛而深远。图书本身就不应该有差错是绝大多数读者的想法,因此读者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普遍都有很高的期待。某些认真的读者对于图书编校中存在的差错可能会去相关部门投诉,严重的会影响到图书的销售,因此图书质量的零缺陷是读者、出版社和作者的共同追求。

图书产品存在缺陷可能会失去读者,同时产生缺陷还需要一定的纠正成本,因此零缺陷管理的特点不是通过事后检验去促进产品的改进,而是强调预防控制,把零缺陷作为产品的质量追求,注重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零缺陷管理启发我们在图书编校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树立精品意识,建立相应的预防控制系统,提倡全员对质量具有把关的意识,并关注读者的需求,为读者奉献优质的图书产品。

注释:

[1]丁鼎.论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的误区[J].传媒论坛,2019(02):139-141.

[2]刘丽.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8(20):74-75.

[3]李新妞.如何提升引进版图书的编校质量——以经管类书稿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8):154-155.

[4]李洪波.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传播与版权,2018(08):62-63.

[5]马嘉.层层把关、标本兼治:构建图书编校质量控制流程[J].科技与出版,2018(06):80-83.

[6]乌力吉套格套.关于图书编校质量把控的几点思考[J].数字传媒研究,2018(03):16-18.

[7]张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编校质量管理[J].今传媒,2016(05):127-128.

[8]夏悦.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流程及要点[J].出版参考,2017(12):59-60.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
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机制与控制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出版业微信营销路径思考
浅议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网络互动营销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体育图书出版与营销策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