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当如苔花般绽放

2019-09-04 06:15袁倩景
源流 2019年5期
关键词:核查贫困户精准

袁倩景

饶锦丰是一名打击乐演奏家,两年以前一直在音乐世界里遨游。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精准扶贫的伟大号召,他毅然接受组织的安排,背起行囊,告别家人,满怀信心地奔向基层广阔天地,成为一名光荣的扶贫干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驻省定贫困村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的扶貧第一书记。

这次精准扶贫工作是从春天开始的,与那时的春花一起,烂漫开来。两年前刚驻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从一个文艺工作者到一名村官,对饶锦丰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快步走在扶贫的路上,他认真学习,从贫困地区的现实条件出发,量体裁衣,找准切入口。他虚心向镇村干部学习,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能帮助他更好的了解鸭桥村贫困现状,从而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

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起,饶锦丰就把自己当作鸭桥村人。他和驻村队长小陈一起进户走访,走进贫困户家中,同他们面对面交谈,讲解扶贫攻坚政策,和他们聊生活、聊工作、聊感悟、聊梦想,充分挖掘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有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想法。通过仔细核查相关信息、认真宣传扶贫政策,通过对贫困户的调查走访,给饶锦丰在扶贫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更好地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工作。

有一个贫困户,本人患有大病,妻子又残疾,儿子文化程度不高,在外打零工,只有儿媳在家照顾他们,又还要带两个年幼的小孩,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饶锦丰多次进户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申请低保,申请危房修缮,发鸡苗。经过多次沟通交谈,把他的儿媳安排到村合作社上班,增加一点经济收入,还能照顾家人。另外,通过电话,劝他儿子回来,并帮他儿子在兴宁安排了工作。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简单而平凡的工作,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行之以实,换来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精准扶贫,产业是支撑。扶贫工作队根据鸭桥村的地理位置、土壤、水质等特征,以合作社模式发展了20亩的红薯生产基地,2万包灵芝种养基地,提供农机建设基地。产业发展提高了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产业项目的落地不仅带动了贫困户,也惠及了所有村人,让更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梦想。项目的持续收益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是每天忙碌完工作,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就能聆听到“田园进行曲”,蟋蟀、青蛙、家禽等等,水陆空只要能发出声音的都争相演奏,一曲曲美妙动听音符飘荡耳边,让饶锦丰觉得音乐始终跟他在一起。

在扶贫道路上,两件事让饶锦丰体会到了四个字—“大悲大喜”。在家里母亲重病最需要自己时候,自己却坚守在进户核查和建档立卡岗位上不能离开。他的母亲去世那瞬间,他哭着紧握妈妈的手喊“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不知喊了多少遍,“妈妈!请原谅不孝儿……”

时光飞逝,又一个冬去春来,处处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在精准扶贫“回头看”期间,饶锦丰迎来二宝的出生,喜悦冲洗了一切悲伤、烦恼和劳累。带着激动心情认真完成精准扶贫“回头看”进户核查、照相、填表、上报等工作,每天奔跑与梅州至兴宁之间,他就是一名奔跑的“老宝宝”。

两年来,饶锦丰和工作队员的足迹遍布鸭桥村的每个角落。看着一户户贫困家庭在政策的扶持下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看着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走上正轨,实现增收;看着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委办公大楼初具规模,他知道,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汗水、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付出努力,才有收获。日落日又升,一程又一程,纸短情长,写不完深深感叹,也许,他们的路,仍然风雨兼程;也许,他们的灯,依旧亮到最晚……这太多、太多的也许,造就了扶贫干部的情怀与坚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饶锦丰说愿做一个苔花般绽放的扶贫干部,用微小的力量丈量着每一寸的土地,用真情温暖着每一个贫困家庭,用实实在在的热情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默默奉献。虽然他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只是一枚小小的“苔花”, 但他相信只要足够坚定、足够努力,也能像牡丹般绚丽盛开,也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核查贫困户精准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