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乐,苏堪华,严文德,龙学渊,杨斌
自2009年教育部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如何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建设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国内外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校外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1-2]。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合并组建。学校于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项目,开始招收和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是重庆科技学院首批获批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之一。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3-4],提出了“1524”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即以研究生校外工作站(含实践基地)为主体,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以科学研究、顶岗实习、岗位助理、生产实践为主要实践类型。为了保证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的效果,基于国内外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5-6],结合学校特点,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构建以认识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硬件保障、经费保障和生活保障等为主体的全方位研究生校外实践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校外实践保障机制
一是制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解读手册,加强教师和研究生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以及工程实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学习。二是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研究生入学教育,介绍研究生培养过程,强调实践环节尤其是校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进入实践环节之前,导师再次详细介绍校内外实践环节的实施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方法、注意事项和必要性,使学生提前做好实践环节尤其是校外实践环节的准备和规划。三是制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对校外实践环节涉及到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考核等问题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校外实践的相关要求。
成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校外实践工作。成立学科办公室,配备研究生秘书,与研究生辅导员一起负责研究生校外实践的日常生活、流程办理和组织阶段性检查工作。成立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生校外实践的进出站管理,在站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及研究生考核等工作。在校外导师单位实践的,由校内导师协助校外导师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在研究生工作站实践的,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工作站导师联合指导,并以工作站导师为主。
制定《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教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办法,规定研究生校外实践总学时不得少于一年,可以采取分段进行和集中进行等多种形式,不参加校外实践或校外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汇编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手册》,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环节的学时要求、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定《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细则》等办法,对研究生校外工作站与校外导师的遴选、管理、酬劳和考核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研究生校外实践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 44人,全部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占比52.3%,且全部拥有1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历。校外硕士生导师155人,分别来自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海能发天津分公司、西南油气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东方物探公司、川庆钻探公司、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青海油田和辽河油田等20多个油田企业,均为现场经验丰富的油田企业专家。在每个研究生工作站还储备了一大批现场经验丰富、愿意指导研究生工程实践的专家队伍,这些专家也是校外导师遴选的重要来源。强大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校外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先后建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石化河南油田国家级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石油集团川东钻探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6个校外实践基地,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中石油川庆钻探川东钻探公司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等7个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校外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维护,工作站拥有专用经费为进站研究生提供基本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通过对校外导师薪酬、研究生校外实践经费、研究生科技创新经费、校企共建经费等统筹管理,为研究生校外实践购买保险、必要的生活(含住宿、交通)补助、科研津贴、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申请和校外实践指导人员酬劳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近年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共投入100余万元作为研究生校外实践经费、企业专家课时费、企业导师指导费等,以确保每名研究生均可获得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训练。
研究生进站进行实践学习前,须认真学习《重庆科技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工程实践安全须知》,并签字确认。工作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协助学院解决在站研究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设置专人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研究生在站期间的思政工作、与学院的联络和沟通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保障工作等。实践期间的就医及医药费报销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研究生工程实践学习期间,学校统一为其购买一年或两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辅导员应对研究生进行跟踪管理,了解和掌握其专业实践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报告和解决(或提请有关单位解决)在站研究生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是研究生开展校外实践的主要平台之一,工作站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校外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为了促进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发展,提高研究生校外实践效果,遵循目的性原则、专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通过量化指标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运行、效用进行科学、系统的考评,提出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考核办法。对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实践效果进行分级评价,分级评价好的工作站可在后续的校外导师聘任、工作站维护经费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考核指标
研究生校外实践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为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校外实践效果,必须加强校外实践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考核。制定《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手册》和《重庆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环节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校外实践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考核进行明确和详细的规定,确保研究生校外实践质量。
1.严格执行周志和月报制度,加强实践过程管理
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校外实践计划,确定实践基地,经校内外导师和学院同意后方可离校实践。学院应加强研究生实践过程管理,随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实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内外导师要随时关注研究生的日常表现,对实践进行全过程指导与监管。研究生在校外实践期间,应至少做到每周一次专业实践记录和每月一次阶段总结,积极向企业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汇报校外实践工作,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督促与管理。校内外导师要根据实践计划分阶段对研究生校外实践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阶段检查结果,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实践计划,确保校外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2.规范考核程序,严把实践考核关
研究生校外实践结束后,填写《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考核表》,经校内导师及实践企业评估签字后,与校外实践记录本一起上交学院。同时,撰写不少于8 000字的校外专业实践报告,至少包括实践单位概况、实践的目的及意义、实践的时间和地点、实践的具体内容、实践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及心得体会、建议等内容,经校内外导师签字同意后,于校外实践结束一周内交学院审阅、存档。学院应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专题报告会,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小组,由学生汇报实践工作。
研究生校外实践成绩由校外导师(或企业指导教师)评分、校内导师评分及考核小组评分构成,分别占比30%、20%、50%。校外导师(或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学生的实践表现、工作态度、纪律考勤、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校内导师主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汇报情况及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反馈意见等进行打分。校外实践成绩不合格的研究生,必须按要求限期整改或重新实习,修订后重新评定成绩。不参加校外实践或校外实践考核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2015年后,以“1524”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模式、全方位校外实践保障机制、过程管理与最终考核并重的校外实践质量评价制度为核心的研究生校外实践体系逐渐完善。研究生校外实践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生校外实践工作站数量和利用率、校外实践与学位论文相关性、研究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获奖和学术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2012至2015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共有208人次参加了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气储运设计大赛、“杰瑞杯”研究生石油装备设计大赛、“科慧杯”创新实践大赛、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共计获奖71项;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EI检索10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批重庆科技学院科技创新项目88项,重庆市科技创新项目4项。可见,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