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刍议

2019-09-04 06:12王智汪
关键词:历史学史学专业学位

王智汪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历史学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一、优化历史学研究生教学资源

历史学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构建过去与现在的交流互动、历史文本与史料的取舍、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等一系列问题”[1]。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历史学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使历史学专业达到省内一流学科专业水平,适应安徽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历史学人才的需求,发挥历史与社会学院已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改革,提高历史学专业的发展活力,提升专业自身内在增长力;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历史学专业学生在职业发展及学术发展等诸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性长线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探索路径、提供借鉴;更新历史学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而优化教学资源。

(一)优化培养目标

改革历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学课程体系。在教育新形势下,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实行分时段、分专题课程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采用课堂讨论、小型研讨会、实地教学、实践性活动及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

(二)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研究生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导师教学团队。“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历史教育现状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多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机制,大文科理念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成该模式的哲学基础[2]。依托核心课程群组建4个规模适中的导师教学团队,以教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为负责人,吸纳研究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历史研究资料丰富多彩。“历史影片、战场、遗址、文物、雕塑、建筑、图画、图像等等均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1]近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口述史旋风,这是史学实践教学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为学校历史学科建设找到了突破口。“过去史学一般都是精英史学,口述史则注重普通百姓特别是偏下层人民对历史事件的阐述,这种阐述是更直接的。”[3]因此,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历史现场阅读历史文献,加强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帮助学生读懂历史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史籍的能力;设立专门学时,研读中国历史经典史籍,以史源学和文本阐释的方法,训练学生阅读古籍的基本功。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史籍阅读与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基本功得到加强,效果良好。

二、加强中国史课程建设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借鉴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为中心,组建4个核心课程群,突破单一课程建设路径,发挥集群与团队优势,在突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升。

(一)正视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

2018年7月15日,淮北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家评审会,各位专家现场反馈评估意见,提出整改建议。专家一致认为,学校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优势突出,办学基础较雄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规范,培养质量高。但学科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培养方向应进一步聚焦,融合皖北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须进一步深化。另外,毕业论文选题不够学术化,论文质量有待提高。不容忽视的是,在学校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这关系到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因此,增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性就显得十分迫切。“研究生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人群和未来的知识分子,是真理的化身、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理应在学生时代就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系统性,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目的性和规范性。”[4]实行学术道德不端一票否决,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培养学生对学术道德的敬畏意识,使学生树立“以抄袭为耻,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同时,导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行和诲人不倦的师教影响和教育研究生,引导其全面健康发展”[5]。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历史学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差,若要使其毕业后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加强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对研究生而言,“毕业论文指导仍然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6],但“硕士生道德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7]。“教师注意把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8]如何将纯理论性的历史学“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的技术或专业人才?”[9]这就需要改革现行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立足于学校历史专业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生源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论证,改善历史学研究生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制定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及管理规范,使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课时分布、学分分布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深入中学(淮北一中、濉溪中学、淮北二中、师大附中等)教学第一线,采取实地授课、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当前,历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明显滞后,我们必须重视传统史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着力打造研究生的“雨课堂”,即采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方式开展导、学、研交互式教学,在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雨课堂”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雨课堂”模型

三、慕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为了向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实践人才,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相应改革。近几年,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下面以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一般来说,慕课课程主要有同步慕课和异步慕课两种。目前,学校研究生慕课还处于探索阶段,只开设了同步慕课。同步慕课的开课、提交作业和结课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网页也会显示课程持续几周以及每周多少个小时,便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学校近3年的慕课教学实践证明,将慕课引入历史学研究生领域教学中,有助于打破高校之间的知识壁垒与教育鸿沟,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另外,慕课在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师资队伍、丰富教育资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然,慕课也催生出了许多负面因素,如师生参与度减退、学生课程完成度不高等等。因此,学校历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以课堂为主、慕课为辅,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只有多措并举,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运用智能终端,采用实时答疑、弹幕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史识的深度和广度,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能够促进师生交流沟通,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史学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学内容的更新直接影响到史学认知,而前沿性的知识和理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因此,要及时更新史学课程内容。只有不断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而实现历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学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史学漫画馆
“竜林”文化与民族社会历史学(下篇)
史学漫画馆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军事历史和军事历史学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