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能够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英国通过蒸汽机的发明带动工业革命,继而出现了电磁波、雷达系统、喷气式发动机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发明。德国通过不断加强对教育和科研产业的投入,诞生了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等。自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潮流的引领者,以一整套创新激励制度和政策体系,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并向科技界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创新驱动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雨欲来的大势所趋,也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的形势倒逼,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的强大关键不在于经济体量庞大,而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在于技术、人才的强大。归根到底,科技才是国家强盛的根基所在,创新才是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
施卫东(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
近年来,伴随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东西部的“连接处”,陕西省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同时,作为高教大省,陕西省也肩负着为西部大开发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我认为,培养建设西部人才队伍离不开西部高校。为此,我建议国家应建立“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共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设立“中西部划转高校特色发展专项”。自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有不少原中央部委普通高校划转省级政府管理,划转高校相对而言都有较好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往往依托行业,服务全国,其学科特色与社会服务能力更加显著,理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水平,特色发展。
二是在国家原有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的基础上,设立支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的“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示范专项”,探索、改革、示范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手段、环境及资源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针对当前中西部高校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有必要实施“中西部高校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专项”,支持中西部高校现有人才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动中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刘维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人口红利急速消失,经济发展已到了必须换挡变速、提质增效的时期。当前,唯有改革,才能应对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工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新思路。工程科技不仅要支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为未来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发挥工程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依靠广大工程科技人员,使他们牢牢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担当起责任与使命,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国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要全面部署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抓住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此外,还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要抓住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一关键,使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把大数据作为生产力,可能比把大数据作为一种财富更好、更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生产驱动时代,大数据生产力会推动生产关系及社会的发展,会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甚至将来会对我们思维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变革。
大数据应具备的四种能力,第一个是融合。其中也包含了集成,集成意味着数据在物理上的聚集(量的聚集)。当数据汇聚起来融合以后,它的价值就会发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这就是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能力或提供的价值。
其次是云计算,当大数据达到一定量时,就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迅速利用它。传统计算架构已经不再适用,而云计算是为大数据而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相辅相成,两者之间互相推动与促进。
当有了大数据,世界万物的关系便可以分析出来。大数据结合新的规律,人类便可以发现新的原理或者产生新的科学创造。毫无疑问,通过理论分析以及通过计算机到大数据,是发现万物之间关系的方式。
最后一种能力是预见性。大数据给我们一种预示性,我们可以更进一步预测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语境分析预测时间上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