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东省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本文以山东为主要研究范围,通过对山东三次产业关系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研究其产业结构偏差,并针对山东的特殊性,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对缓解山东产业结构偏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对策建议
一、引言
从2011年到2017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从45429.2亿元增长到72634.15亿元。伴随着经济增长,山东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变动具备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特点: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以及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缓慢。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从10%下降到6%左右。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减缓,是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产值规模,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山东省工业仍然是山东省各行业中产值规模最大的行业,与2011年相比,山东省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神话。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7年,山东省以72634.1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
山东省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大工业、大农业、大服务业的特点极为突出。2015年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17年领跑全国;工业涵盖了全部41个行业大类,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一,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子信息6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2016年三次产业构成为7.3:45.4:47.3,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跨越转变。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產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虽已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但这种结构是低水平的、不充分的。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40%以上,相比之下广东和江苏两省的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仅2家,且排名都在60名之后。
山东省工业大而不强,规模居江苏、广东之后,排全国第三,产业利润率仅6%,低于两省近1个百分点,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端产品占比不到30%;多数企业对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信息化管理等现代技术应用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这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第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不加快解决,不仅会延缓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进程,还将影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完成。
山东省服务业仍以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从能耗水平看,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高于广东、江苏等省份。
四、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山东应从产业结构角度入手,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深入贯彻“敲开核桃、一业一策”思路,突出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延伸、财税链回报“三链融合”。
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明确省、市、县三级产业定位,制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专项方案,集中抓好若干优势突出、关联度高、支撑力强的产业链。进一步强化分类施策,加速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短板”产业缩小差距。对在产业层次等方面短板比较突出的行业,深入对比分析,分别制定专项方案,尽快缩小差距。定期分析主要行业的质量效益情况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防止形成新的“短板”。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完善各类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提高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和产出效益,大力培植“名片产业”,增创园区发展新优势。
鼓励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大力发展总集成和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业态。培植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北京经济学院出社,1989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3]孙绪.长吉图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4]杨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5]刘晶.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1):38-44
[6]潘振文.“十二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Z1):50-54
[7]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31
作者简介:刘慧(199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硕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