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贷款融资成了许多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自身条件不满足贷款要求或监管不足等原因,部分企业会通过虚增资产、隐藏负债、提高利润等手段粉饰报表,“骗取”贷款。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层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对于虚假报表的产生原因和识别方法,以期望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虚假财务报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商业领域,融资是企业和银行不可忽略的话题,资金流动是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源动力,在这资金的交易过程中,双方的财务无疑是各方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存在着企业通过对财务报表造假,如虚增资产,弱化负债部分;虚增销售收入,夸大生产、销售规模,提高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虚拟资产,调节利润等手段来获取贷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破产风险无形中转嫁到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贷款规模的扩大,违背了银行对于信贷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要求。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信贷决策方面。报表是商业银行了解目标企业及价值客户的关键媒介,报表所呈现的信息也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范围内企业所需要呈報出的信息。银行审贷人员在判断申请企业是否达到贷款标准时,极大程度上是依赖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会通过测算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估企业未来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而审贷人员的决策结果的正误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报表质量。
二、信贷业务现状
近五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也在不断加大,通过整理近五年我国银监会官网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中的不良贷款一项,见表1,通过计算我国商业银行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率:2014年不良贷款增长率0.42;2015年不良贷款增长率0.51;2016年不良贷款增长率0.19;2017年不良贷款增长率0.13。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规模与日俱增,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和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关注,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商业银行的会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依然使得对于不良贷款所带来的财务损失和潜在的财务压力相当的巨大,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这种趋势将成为一种常态。
商业银行通过抵押、质押和担保等方式,向借款人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到期日收回利息和本金,扣除相应成本后获得利润。时至今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资产以及主要的收益来源便是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如果想要保持良好的经营模式,就不仅仅是需要对已发生的各种风险提出相应政策,更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在资本市场这样一个大染缸之下,短期的逐利行为大大增加了市场本身的风险,金融机构不能够较好地把关资金安全性,那么整个微观风险的转嫁和增加将会产生庞大的资金泡沫,而信贷是风险产生的根源性因素,信贷风险的管理基础就是信贷决策的制定。
三、虚假报表的产生原因分析
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和企业融资的强烈愿望。企业用人制度不完善,没有设置专门的报表审核和监督部门,或缺少专业审计人员,企业内部自身无法做到会计核算、账表审查,
虽然本身没有“骗贷”的意图,但在其贷款过程中提供的财务报表漏洞百出,影响信贷决策。部分“问题企业”在面对经营情况较差、营业亏损和自身信用等级不足,达不到放贷要求的情况时,为实现扩大资金的目的,编造虚假报表,获得贷款融资。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绝大部分依赖其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家商业银行如何彰显其市场地位和市场的影响力,也务必需要发展其贷款客户,而对于价值客户所做的管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银行的监管和惩罚措施不到位。银行在前期的审查和中期的监管上,没有坚持始终如一的谨慎态度,在发现有造假行为的企业时,不予授信或停止发放贷款,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企业有侥幸心理。
会计制和会计准则的缺陷。由于会计政策在某些方面,如成本计算、存货减值准备等,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该行业的政策,在按照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时,就会利用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和准则的灵活性,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编制方式,即所谓的盈余管理,粉饰报表。财务会计人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从事财务的核算工作,那么在现有的盈余管理空间之下,可操纵的范围非常之大,那么在虚假呈报和认为调节之间并没有天然鸿沟的情况之下,这种不真实的信息将会更加泛滥。
四、报表识别的方法
目前,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在保障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需要培养自己的客户群,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壮大资金实力,因此需要银行对企业客户的经营情况能够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向包括银行在内的外界展现出了自己雄厚实力,建立良好形象,同样,能够使银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信用好、有发展前景、风险小的优质企业,提供资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是识别并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有时为了获得融资,会编制虚假报表,以骗取银行贷款,这部分也就会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影响银行的放款能力,进一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社会危机。部分破产企业形成的债务逃避、转嫁,也会给银行造成大量损失。而银行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识别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隐藏风险,尽早防范,做出相应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查企业报表是否符合贷款要求时,会通过各自的系统测算财务比率是否达到标准,因此,企业报表造假也会围绕相关会计科目进行粉饰,以求符合要求。各类商业银行在对于报表进行分析和解读时,虽然各有侧重,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对于分析的比率指标基本上大同小异,通过对主流的三大报表进行交叉分解和分析,详细解读企业的盈利性和偿债能力是报表解读的重点。
五、虚假信息的判别
第一,通过会计核对,将科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联系。根据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或因果关系以及各个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通过加减运算及相应调整,验证各科目、各报表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与平衡性。核对的主要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和表表核对。
第二,利用审计程序来严审会计资料。根据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先后顺序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即从原始凭证开始,依次审查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逆查法正好是与顺查法的审查顺序相反。这种方法有助于调查企业是否存在虚增资产(如虚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增利润(如虚拟经济业务)或虚增现金流的行为。
第三,追踪关键信息。在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造假嫌疑时,审查人员可以根据会计资料及企业所在行业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依照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进行追踪,找出企业具体的造假业务的过程,作为假账依据。该方法适用于识别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母子公司交易造假、资产和债务重组等。
参考文献
[1]章征明.如何审计企业虚假财务报表[J].审计与理财,2011(3):28-30
[2]方治.浅析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J].财经界,2016(24):177
[3]张莹,鲁晓.企业财务报表粉饰问题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6(02):160+165
[4]郑冲.信贷业务欺诈风险管理研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6(6):44-47
作者简介:徐文思,1984.06,女,汉族,湖北襄阳市人,讲师,硕士,单位: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