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普利策涉外报道议题研究

2019-09-03 09:34崔洁
新闻前哨 2019年4期
关键词:普利策

崔洁

[摘要】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选取1948-2018年普利策涉外报道获奖作品,研究发现,在题材上,普利策涉外报道主要关注政治、战争及民生类议题,以负面态度为主,其中政治类报道通过政媒结合揭丑共产主义、战争类报道从政治化转向去政治化、民生类报道在人道主义背后隐含意识形态输出;在高频词上,对东方人文关怀的表象后实则是西方霸权话语的体现.

[关键词】普利策 涉外报道 传播政治经济学

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引导下塑造着国际舆论,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背后隐藏着政治色彩与错综复杂的权力运作。凶此,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外报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普利策新闻奖则可以看作是美国主流媒体霸权话语的缩影,国内研究集中在对普利策国际报道奖项的作品赏析、写作技巧归纳上,尚未有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涉外报道(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报道奖)的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此为切人点选取1948-2018年普利策涉外报道的议题进行全样本分析。

一、普利策涉外报道题材分析

根据统计,普利策涉外报道可分为政治、经济、战争、犯罪、军事、人权与民生七类主题。

为了对不同类型的议题深入研究,本文将题材与态度做了交叉分析,如表1所示。

表1:议题与态度交叉分析

1、政治类:政媒结合揭丑共产主义

政治类题材以负面态度为主,占55%,常见的内容有政权的更替和司法体系的弊病,在获奖的29组报道中,对共产主义政权的报道高达15组。以2013年《纽约时报》就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展开的4篇获奖作品为例。尽管普利策新闻奖以真实客观为原则,但上述报道几乎没有任何采访对象,所有消息全是来自美国第三方机构公开的资料,写作风格也一改华尔街日报体对人物细节的特写,通篇宏观论证。一组针对中国的报道却只有“一些中国人认为”此等含糊不清的引语和第三方单面消息源实在令人怀疑它的真实客观。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美关系正处于敏感胶着期,美国总统大选再现麦卡锡阴影,被批对华“过于温柔”的奥巴马也开始高调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加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规划使得中美关系紧张起来。南此可见,媒体受政治力量把控,在涉外报道中更是亲疏有别。

2、战争类:从政治化转向去政治化

战争类题材的倾向性呈现从政治化转向去政治化的特征。从1951年获奖的朝鲜战争报道开始至1972年对印巴冲突报道的21年间,商业媒体屈从于政府管控,新闻报道成为战争的延伸:但从1983年对以色列战争报道开始,普利策走向了去政治化道路,从政府对立面揭露战争的残酷成为报道的主流。以2004年《华盛顿邮报》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获奖作品为例:记者安东尼·沙迪德在10篇报道中无一例外地选取当地平民作为报道对象,揭露了伊拉克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牛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军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控诉。

民生类:人道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输出

民生类题材以中性态度为主,占75%。在获奖的12组报道中,单是对非洲疾病饥荒的报道就高达9组。以2015年《纽约时报》对非洲埃博拉报道的获奖作品为例:该文除了对非洲利比里亚等地区埃博拉的蔓延及疫情的恐怖进行报道外,文中诸如“美国投入了比其历史上任何其他类型的疫情更多的资源来应对这次疫情”等捕写可谓将美国推至道德神坛。

尽管非洲极度贫困,疾病蔓延,但它储量大品种多的石油能源和潜在的政治经济价值无一不吸引着美国。一方面,美国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对非洲围家的人道主义援助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以利比里亞为例,它正是在美国殖民协会主导下由一群被解放的美国奴隶建立的,国家宪法亦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制定,美国表面对其援助扶持实则将利比里亚视作敛财地和军事跳板。

二、结论

总的来说,普利策涉外报道关注笔下消极的东方,看似人文关怀的背后不过是自我优越感主宰的西方霸权。

参考文献:

[1]马忠君:《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新闻”作品解读》,《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2]方洁:《地方媒体如何报道本地突发新闻——以2014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为例》,《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普利策
“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学经典在21世纪普利策获奖剧作中的另类再现
改变命运的30美元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