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改版前后对比研究

2019-09-03 09:34邱梦凡
新闻前哨 2019年4期
关键词:评论员白岩松公交

邱梦凡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冲击。并且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一些传统媒体的节目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更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080731期节目和20181029期节目的对比,来探讨《新闻1+1》节目十年间的变化历程。

[关键词]传统媒体改革 《新闻1+1》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日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灭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新闻1+1》过去主要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通过20080731期节目和20181029期节目的对比,在节目的形式上看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主持人的变动。在2008年杨佳袭警案这期节目当中我们看到主持人是以主持人董倩和评论员白岩松搭档主持这样的一种形式呈现,而在2018年的《公交撞桥坠江,还撞击了什么?》这一期的节日中呢,我们看到白岩松是兼任主持人和评论员两个职务。这样的改变给节目传播效益带来什么变化呢?

首先,使节目传达的信息更加简短和清晰。在改版前董倩担任的角色是推动节目发展的作用,在杨佳袭警案这一期,董倩其实一直都是在通过向评论员白岩松提问来带动节目节奏,而董倩个人条理清晰的主持风格在这个节目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白岩松的个人特色相较之下会更为清晰和明显。董倩似乎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改版之后白岩松个人身兼两职,能够使节目更加简短和清晰。《公交撞桥坠江》这一期节目相较于改版前,节目语言更加精炼而且更加能倾向于还原现场实况,而在这样的一个改版后白岩松以其特有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主持风格,而这也成为了《新闻1+1》这个节目自身的特点。

但这种改动也带来了受众对节目名称的困惑。在节目的最初设定中,《新闻1+1》这个节目名称当中的1+1,其中的一个“1”代表的就是条例清理,思维规范的主持人董倩,而另外一个“1”代表的是语言犀利,风格鲜明的评论员白岩松。当这个节目改版之后,节目的名称很难做到很好的解释和说明。

其次,新闻时效性得到提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杨佳袭警案这件事情发生在当年的7月1日,而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新闻1+1》栏目做出的节日却是在7月31日播出的。而重庆公交坠江案件发牛的时间是当年的10月28日,《新闻1+1》栏目在10月29日即时播出。我们可以看出改版之后,整个工作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改版之后就强化了“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鲜明的主题性[1]”这三个特点。当然改版之后白岩松可以在场内直接联系当地的记者了解到最一线的情况,但是改版之前的杨佳案可以在明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前提下进行评论,這样的评论事实上是更加负责任的评论。

再次,传承了传统的传播优点特色。在这两期的节目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新闻1+1》依然传承的一个良好的优点,那便是能够从一个特点鲜明的事例中吸取教训,给全社会敲响一个警钟。并且在节目中,坚持连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这种方式使节目的权威性大大加强。能够做到客观理性的剖析,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感与舆论领导功能[2],这也是《新闻1+1》一直沿袭的优良的传统之一。把百姓关注点作为切口,促进决策科学化《新闻1+1》通常会对微观事件进行剥茧抽丝,最终抽象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公共议题。

从节目的片头来看,两期节目的片头都是提出一系列比较棘手的现实问题,不同的点在于在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案中我们能够看到在画外音提出问题之前,有一部分白岩松在直播间准备的画面剪辑,而在2008年的杨佳袭警案中我们看到在画外音提问结束之后,导播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董倩。这也可能与前面我们谈到的主持人的变革有很大关系。

总而言之,《新闻1+1》这个栏目沿袭了敢于选取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触角也会伸向体制机制层面,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谏。这一方面需要胆识和评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评论时机,在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忠恕、公允、客观、平衡的新闻意见。而它的改变就是从一种演播厅的对话形式的节目变得更加精简和干脆。

注释:

[1]梁红梅:《(从新闻1+1)看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7期

[2]戴鑫:《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评论员白岩松公交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等公交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白岩松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