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英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听到这首经典的时代金曲,你一定会想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铁道游击队》。这部作品是著名作家刘知侠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鲁南采访,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的。影片中铁道游击队政委李正,脚穿铲鞋(一种山东布鞋),身着旧袍,腰束布带,怀揣双枪,沉稳冷静,果敢英勇,带领铁道游击队在津浦干线及临枣支线上,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主动出击,爬飞车,断铁轨,炸桥梁,夺机枪,打得日军鬼哭狼嚎,望而生畏。这位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他的原型就是运河支队第一任政治处主任、第一任副政委,铁道游击队第二任政委——文立正,“李正”是取其名“立正”的谐音。
文立正牺牲于1945年2月的一次战斗中,那天是农历正月初十。下午,文立正给丁家堂村六区党员训练班党员授党课,晚上12点多钟回到六区区部机关的住房,刚刚躺下不久,朦胧中听到枪声,他被驚醒,立即摸出枕头下的手枪投入战斗,原来是叛徒徐宜南带领大汉奸申宪武的伪军前来袭击。突围中,文立正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文立正这位衡山骄子,征战鲁南7年,他的威名曾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由于叛徒的出卖,他怒放的生命之花永远定格在了34岁。
文立正原名文立徵,字国遒,1911年4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鲁南和湖南远隔千里,烽火硝烟,音讯难传,文立正牺牲的消息家乡人并不知情。因而,新中国成立后,文立正的父亲文九德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寻人启事”,又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务院人事局写信查询,答复是“查无此人”。令人悲戚的是,文立正由此被怀疑为“外逃人员”、“伪军官”、“在外干坏事而下落不明”的人。他的亲人不仅没有成为烈士家属,恰恰相反,凡是“伪军官家属”应当享受的“待遇”,他的亲人们一项不漏地全盘“享受”到了:父亲文九德在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中挨整被打,后含冤死亡;弟、妹不能招工、升学,不能参军、入党……就连他姑姑家的表弟陈铁如,也因为这一层社会关系而“不能做机要工作”,“不适合在军工厂工作”。
陈铁如始终不相信文立正是“伪军官”,为了还表兄一个公正,他遵家人之嘱,于1955年开始正式踏上寻找表兄真实身份的探寻之路,没想到这一找就是30年!
1974年5月16日,陈铁如收到了当年鲁南第三军分区政委韩去非的回信,信中告诉了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找到了原运河支队第一任政委朱道南!
文立正的父亲文九德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与白崇禧为同班同学,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第八军第一师第九团上校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6年任黄埔军校长沙第三分校上校步兵大队长,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朱道南在黄埔长沙三分校学习时,曾是文立正的父亲文九德的学生。
不仅如此,1938年5月文立正刚到鲁南抱犊崮,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政训处副处长,处长就是朱道南。运河支队成立后,朱道南任政委,文立正任政治处主任,所以,朱道南是最了解文立正的人。再者,朱道南在鲁南也是名震一方的人物,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部享誉全国的电影《大浪淘沙》,就是根据朱道南的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而成的,片中的主人公顾达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因此,找到朱道南对解开文立正身份之谜至关重要。
同年9月15日,时任上海市房产局党委书记的朱道南给陈铁如写来厚厚的一沓证明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文立正从1938年初到鲁南直至牺牲的情况。
1938年7月,文立正受特委派遣,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担任国民党特种工作团第二分团第五大队邵剑秋部的政治教官。
9月,文立正带领整训后的邵剑秋部,在津浦铁路附近的西杨庄伏击沙沟车站的日军,歼灭日军20名,烧毁敌人汽车一辆,取得了峄西抗战的第一场胜利。
1940年1月,文立正被八路军一一五师任命为运河支队政治处主任,由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签署任命,布告周知。
2月,文立正与邵剑秋一道,带领新组建、经过政治、军事训练后的运河支队,首战杜庄,打了一个威震敌胆的漂亮仗,共计歼敌近百人,我军仅牺牲7人。群众闻迅后受到极大鼓舞,并编写鼓词传唱。
5月,运河支队领导研究组织了智打塘湖敌据点的战斗,此战击毙了日军士兵12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支,还有成箱的手榴弹和子弹,粉粹了日军小队长回日本结婚的美梦。这次战斗受到了罗荣桓政委的嘉奖。
6月, 支队领导制定了周密的巧袭利国驿铁矿的战斗,文立正亲自率队参加了这场战斗。整个战斗只打了20多分钟就胜利结束了,捣毁了日伪军据点和铁矿矿部,缴获轻机枪1挺,驳壳枪2 支,步枪8支,打死日军5人、伪军1人,余敌全部缴械投降,同时,有20多名伪军反正。此战运河支队无一伤亡,致使利国驿铁矿一度瘫痪,达到了推迟日军开采铁矿的目的。
随后,文立正又参与了开辟微山湖根据地的工作。微山湖,位于山东西南、徐州西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岛是微山湖中的第一大岛,形状犹如伏在湖波中的骆驼。岛上有大小十八个村庄,适宜驻军,谁控制了微山岛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微山湖地区。
围绕着微山岛,敌我双方拉锯式的打了三场争夺战。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围绕着微山湖展开的激烈战斗,使用的“火鸡阵”“鱼钩阵”等独特灵巧的作战方式,都是运河支队总指挥褚雅青部署及指挥实施的,文立正参与其中。
敌我双方微山岛最后一场硬仗是在1942年4月21日拂晓开始的。日军经过周密部署,调集了枣庄、临城、徐州等地的日伪军几千人,配备了汽艇、帆船,集中了重机枪、大炮,合力围攻微山岛。运河支队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微山岛激战打响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运河支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总指挥褚雅青和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染微山岛。岛上有铁道游击队20多名队员,穿着缴获的日军服装成功突围。
1940年秋末冬初,文立正与运河支队副支队长邵剑秋一道,带领支队主力600余人在微山湖东岸的郗山隐蔽休整,被敌人侦察得知。日伪军调兵遣将,从四面八方汇聚郗山,大有包围运河支队、合围郗山之势。在三面受敌,一面背水的不利情况下,运河支队主力夜渡微山湖,突围郗山,转危为安。在这场战斗行动中,文立正配合邵剑秋精心组织,做出了许多关键性的决策。
1940年年底,文立正升任运河支队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铁道游击队》影片中,游击队员们打了胜仗联欢唱歌,歌词唱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令多少人对土琵琶产生遐想。其实那时战斗严峻,哪有什么土琵琶,文立正随身携带的口琴才是部队中的奢侈乐器。文立正从初中时代就爱好广泛,琴棋书画都很擅长,吹口琴是他的最爱,他短暂的一生有好几把口琴。在残酷的战争硝烟间隙,听他吹奏几首歌曲,那是指战员们最大的享受了。
朱道南在信的最后写道:文立正同志自1938年初来到鲁南地区,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复杂尖锐的斗争中,英勇战斗,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做出了良好的成绩,最后为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不愧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儿子,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同志。
手捧朱道南的来信,陈铁如泪如泉涌,20年间自己费尽心思,不辞千辛万苦,今天终于有了答案,大表哥文立正是为国捐躯的抗战烈士,铁骨铮铮!他任凭泪水流淌,似乎要把这么多年来强加在大表哥身上的罪名和亲人们所承受的屈辱都冲刷干净。
随后,陈铁如又接连采访王墨山、杜季伟、刘金山、范有功等几十位文立正生前的战友,特别是运河支队第二任支队长邵剑秋,他是最早与文立正并肩作战的老搭档,邵剑秋不仅写了证明材料,还写出了许多与文立正一起战斗的故事。陈铁如将100多份证明文立正是烈士的材料寄給了衡山县民政局。
按理,100多份证明材料足以推倒横加在文立正头上的“伪军官”等不实之词,还烈士一个清白了,然而,现实却没有想像的这么简单。
在当时“极左”思想影响下,衡山县民政局认为100多份材料是个人名义写的,要加盖单位公章才行;等公章加盖好了,他们又认为“文立徵”与“文立正”名字不符,邵剑秋、张新华等人又写出证明:文立正改名字就在我们运河支队,他嫌“徵”字笔画多麻烦,为省事改为“正”字;名字证明落实了,又说证明材料中没有写出文立正的籍贯……
一切都按要求做到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1978年6月3日,衡山县民政局又要文立正家人找到文立正的入党介绍人,才能给文立正上报烈士材料。
说来令人无语,倘若文立正不是共产党员,为国捐躯就不能算烈士了吗?更何况倘若找不到他的入党介绍人及准确的入党时间,就妨碍认定他的烈士身份吗?
陈铁如忍下委屈,又开始寻找文立正的入党介绍人。
又是几番打听,陈铁如终于得知文立正的入党介绍人是李锐。
李锐是文立正在湖南长沙私立岳云中学读书时的同学,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1938年初文立正同李锐、郑琳及从延安转道武汉的十余名青年,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即中共中央长江局)介绍到苏北徐州,进入鲁南抗日根据地抱犊崮山区,担任政训员,负责抗日宣传和民运工作。由此翻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七年抗战篇章。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李锐又在哪里?
邵剑秋一马当先,四处奔走,到处写信,帮助陈铁如寻找李锐。邵剑秋在寻人的信中说:“咱们未牺牲的人,为了对革命烈士负责,请您帮助找到李锐同志……” 拳拳的战友之情,使人闻之动容。苍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1月邵剑秋终于找到了刚刚恢复工作的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锐。李锐得知此事,顿生怀念老战友之情,即刻写出了一份详实的证明材料,并发表了《想念你啊,文立徵》等回忆文章。
1980年8月20日,在文立正牺牲36年后,湖南省民政厅的批复终于下来了:“关于追认文立正同志为革命烈士的问题,根据调查材料,文立正同志是革命烈士,鲁南早已认定,临沂县烈士陵园有他的名单和史料,不需要再办批准手续。待1981年统一换证时再补发牺牲烈士证明书。”
1983年底,文立正的亲人们终于拿到了“文立正牺牲烈士证”。从1945年到1983年,这份证书迟到了整整38年。当相关部门将烈士证递到陈铁如手中时,陈铁如再次泪如雨下,他泣声说:“表哥啊,你终于可以回家了!” (本栏目责任编辑 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