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理论方法在滨河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9-09-03 10:38潇,
四川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滨河古典景观设计

佘 潇, 冯 茜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1 引言

1.1 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河流的生态越来越差。大兴工厂,生产垃圾未处理达标就排进河流;修建水坝,影响了鱼类正常的繁衍迁徙,甚至将河流改道;扩建城市,修房筑路,忽视了湿地生态的重要性。渐渐地,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城市也在发展中开始关注自身宜居性。因此,河道改造、滨河景观的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1938年,德国得塞夫特(Seifert)提出了“亲河川整治”的理念。他提出河流工程不仅要具有实用水利价值,还要保有必要的自然景观价值[1]。河流的生态保护容易实施,但滨河景观的连续性却难以做到,“河流绿道(Greenway)”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河流绿道,即跟随连续的自然景观设置开敞空间而形成的自然走廊。之后,许多城市展开了对滨河区域的开发。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积极策划旨在恢复城市中地区活力的“城市再生运动”,滨水空间的综合性利用开始受到重视。河道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复兴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2]。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提出了“河道生态”的理念。将工厂逐步迁至工业区,把滨河区域逐渐打造成居民活动观景的场地。

1.2 研究对象

1977年,在日本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制定提出城市滨河区是与水域相关的三个开发概念之一,该规划还确定了各自的内容,规划设计重点及相互关系[3](表1)。

表1 与水域开发相关的三个概念

表格来源《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以上饶三江公园为例探讨》

2 传承与创新

2.1 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理论方法

任何设计观念都离不开一定的美学原则,而美学思想又建立在深厚文化基础之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理念,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4]。

2.2 园林造景与滨河景观设计的要素转变

在现代滨河景观设计中有大量对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但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河道景观呈现出生态性、公共服务性、历史文化性、主题多样性这几大特点。出现这样的差异主有以下几点原因。

2.2.1 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天人合一,而现在由于西方造园理念的传入,加之滨河区域的开放性与参与性,滨河景观呈现出更兼容并蓄的特点,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山溪河滨可自然铺陈,候鸟翔集、芦苇丛生;城市河滨可人工雕饰,铺地规整、树木丛植。景观可幽静可开放,风格可亲切可疏离。

2.2.2 使用对象

无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而滨河景观的使用对象却包含了所有能到达这片区域的民众,因此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实用性和包容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2.3 建造初衷

中国古典园林多为美化居住环境、提供观景和休闲场所而建,滨河景观也有此功能。它主要为广大市民提供散步、锻炼、游玩、甚至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也包括一部分商业行为。因此从总体布局上来说,它的格局更加开放,尺度相对较大,具有多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明确的道路指向。

除此之外,滨河景观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而建。20世纪9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注意到,对城市而言城市河流及沿岸是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地带,需要保护。这些发现使人们对河流的在城市中的功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4]。因此滨河景观更加注重生态性,常见的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迁徙通道、恢复城市湿地生态、协助改造废水排污通道、积蓄地表水资源、防洪泄洪等。

2.2.4 生成方式

生成方式上来说,两者都包含自然景观的沿用和人为造景两种方式。但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之境”,不露人工痕迹,只有建筑巧做点缀;而后者总体上来说不避讳人工痕迹,如规则的台阶,几何状的喷泉,甚至塑胶的步道。

2.2.5 主题分区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型的有苏州个园,以叠石模仿四时之景,大型的有皇家园林,以不同审美主题划分广阔园景。这种通过不同主题来构建景观的方式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尤为常见,因为滨河景观往往区域大、路径长,此种方式能有效地保证景观的连续性,又能因地制宜,突出特点。但两者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园林最终往往呈现一个协调统一的园区风格,而滨河景观由于河流从市区到乡野的跨越性,不同区段之间常常呈现很大的风貌差异。

2.2.6 氛围表达

以表现自然美和意境美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园林大多给人清雅隐秀之感。整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精神是儒道兼容。儒家审美,要雅而不俗;道家审美,则清而出尘。两者结合,当得上“清雅”二字[5]。又刘勰曾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遮蔽与曲折,概而言之为“隐”。而“隐”之目的,则是“韵”的表现。这就要借助“秀”。

而同时注重表现生态美和实用美的城市滨河景观,作为市民活动的场所,不管从材质选择上还是空间处理上,都要尽力聚集人气,营造出活力热闹的氛围。

2.2.7 设计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结构;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6]。

滨河景观除了沿用上述原则以外,还多了一下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水利防洪性、生态合理性、公共开放性、自然协调性、历史保护性。

2.2.8 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具体来说有对景、框景、借景、抑景、漏景、添景、夹景、障景、透景、底景等手法[7]。滨河景观由于开放性较大,障景、框景、漏景一类的手法用得相对较少。

2.2.9 设计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叠石、理水、书画、植物、建筑。而滨河景观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驳岸、平台、桥梁、植物、建筑。

2.2.10 人文历史

每一条河流,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历史背景。河流历经千年,哺育了人类文明,见证了历史发展,滋养了一方风物。作为滨河景观,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城市滨河带状绿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来展开的,一座城市的发展,反映着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河景观不仅应当反映当地的文化巧景,传承文化内涵,同时还应展示现代城市的多样化景观,现代景观元素与传统景观元素的结合才能更大的折射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9]。相较之下,中国古典园林展示的历史文化更多地是横向展开,展现当时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不是沿着纵深的时间轴线展示地区的发展变化。

2.2.11 建筑

滨河景观中对于建筑的处理与中国古典园林大致相似,都强调建筑顺应自然景物。建筑空间组合手段包括建筑物和山、水、花木等各种自然景物的组合,常见手法有三种:一是以建筑物为中心,围以自然景物,形成开敞、外向型空间,比如亲水平台,活动广场;二是以自然景物为中心,围以人工构筑物,形成封闭内聚性空间,但由于封闭性较高,在滨河景观中不常运用,通常只出现在小型的观景和休闲空间中;三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10],此种方式开合有度,亲切舒适,最为常见,如穿插入浅水中的汀步,湿地中的蜿蜒长桥。

2.2.12 夜景

灯光已经成了城市景观标志性的特征之一,滨河景观也不例外。这也是两者的一大区别。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利用自然光影增加审美意趣的情况,但毕竟到了晚上只剩月光盈盈;在滨河景观中,夜景则是另一个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利用灯光可重点表现某一景观,形成剪影、倒影,不同的光照强弱、灯光颜色、灯具形状也可形成不同氛围,变化丰富,灵动迷人,带给人不同于白天的另一番感受[11]。

3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在滨河景观中,“水”也是重点设计要素。尽管如此,不同的时代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营造理念和方法上会有诸多不同。可以看到,在滨河景观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理论方法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同时由于时代、功能、地域等不同,滨河景观又呈现出生态性、公共服务性、历史文化性、主题多样性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性,使得传统的理论美学方法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如何使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理论方法在滨河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将是当代设计师孜孜以求的新目标。

猜你喜欢
滨河古典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怎样读古典诗词?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