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鸣
信号灯配时会更加智能吗?未来的“智慧”路口将会是什么样?一场提升交通管理效能的革命正在上演……
去年,通州区区正式启动智慧城市方案编制,借力“互联网+”优化155平方公里255处信号灯配时。据互联网大数据及交管设施采集的道路流量数据综合分析显示,信号灯配时方案调整优化以来,城区内行驶车辆平均车速提高15.6%,新华大街、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京塘路、芙蓉东路、东六环西侧路、武兴路等7条城市主干路平均时间缩短325%;四员厅街西口、赵登禹路西口等老大难路口的交通冲突锁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今年,通州区将继续进行信号灯升级改造及智慧交通平台完善,对辖区内751平方公里范围内271处信号灯进行改造建设,实现全区交通信号灯联网联控,同时开展重点路口信号策略分析,不断优化信号配时,实现动态绿波、自适应调整、实时监测等六大功能,努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大数据智能调控红绿灯
驾车经过通胡路与东六环西侧路的灯控路口,你会发现上一轮红灯是50多秒,下一轮红灯却变成了20多秒,每个周期红绿灯的时间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信号灯根据交通实际流量的变化,实时转换不同的配时方案。
信号灯配时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信号灯分配给每个方向拟通过路口的车辆或行人等待(红灯)和通过(绿灯)的时间。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或部分迁入,副中心的交通将面临较大压力与挑战。交通拥堵一般出现在车流交汇、转换节点,这些节点往往由信号灯控制,因此信号灯配时方案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城市的畅通、市民的出行体验,影响着城市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过去的信号灯采用的是单点控制的信号机,信号灯时间是固定的。而此次通州区升级改造建成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是将点连成线、威片、成面,通过在路口设置的自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测车辆交通流量数据,而后系统根据车流量大小自动优化、调整路口信号灯配时,其对路口信号的优化调整,使信号转换更加符合路口车辆通行的实际情况,做到通行能力最大化、交通延误最小化。”通州区信号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王亮介绍,改造过程中,他们在超过10个绿波带的路口分成子区,比如说3个路口1个子区,4个路口1个子区,确保车辆在一次停车之后能不能连续通过3到4个路口,“这就是我们说的分段绿波,除了分段绿波,我们还分为单向绿波和双向绿波,比如早高峰,在芙蓉东路就是南向北的单向绿波,晚高峰就是北向南的单向绿波,体现了它的潮汐性。而新华大街,在平常时间就是东西双向绿波。”王亮说,除此之外,针对四员厅与新华南街交叉路口容易发生路口拥堵、四个方向均难以通行的现象,他们还特别增加了交通信号优化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检测路口下游(由北向南方向)50至90米范围处,车辆即将排满时,将信号灯自动切为红色,南向北仍为绿灯,通过信号的优化来缓解交通拥堵情况。此次改造工程首次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今年将再改造升级271处
目前,通州区155平方公里范围内信号灯升级改造工程基本结束。数字显示,共完成255个路口的信号机升级改造,加装视频流量检测器953台,更换信号灯具3882套,安装宏观交通态势监控系统33套,并对100个重要路口进行了信号配时优化。
今年,通州区将完成信号等升级改造二期工程建设,对辖区内751平方公里范围内271处信号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开展重点路口信号策略分析,不断优化信号配时,实现动态绿波、自适应调整、实时检测等六大功能,努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优化信号灯配时,是一场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效率的革命。路口交通流量随着时间推移,总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信号灯配时工作只是现在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高效的不只是信号灯,还有交通参与者,只有出行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出行方式,比如高峰时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城市交通路网才能维持平衡,才能服务更多的市民。
通過高德数据实时对路口及路段“红、黄、绿”三色交通状态的变化,信号策略分析团队以此为参考并结合实际的交通流量及时下发配时方案,缓解路口及路段的交通拥堵,实现点、线及区域协调控制。
通过视频流量检测器采集的每个方向、每条车道的交通流量,及时全面掌握全区各路段、备时段交通流量情况,为准确计算路段通行量及道路饱和度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根据掌握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精准配时,形成多时段、多方案的配时方案,将各种交通设施资源调整到最优配置。
目前,区内155平方公里共建设了33个高空高清视频监控点,全天候巡查。未来即将实现全区主、次千道全覆盖监控,可实时动态掌控和分析路段、路口交通运行状况,为可视化区域协调控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