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琦策
2018年8月11日晴
我的故乡在一座很小的村庄,那时候尚有200多口人,现在只剩下几十口了。故乡的学校是一户农家的院子,教室就是几孔闲置的屋子,一个学期不过缴10元的学费,桌椅板凳都是村里集体置办。我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子,教我们识字算术。高年级的学生在正规的村小学,有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夫妻二人都代课,听说学生不听话打得很厉害。我于是对这个学校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过转而一想,我要去他们那里上课还早呢,我不过幼儿园。
不过多久,村里的正规小学面临着解散,因为这夫妻二人要到乡里谋新的事业。村里还有很多学生,怎么办呢?村里人商量了很久,便推荐我的母亲做老师,因为有文化,是那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家里人商量之后,母亲便担了这个责任。因为家离学校有点远,便在我们住的几孔窑洞里开设了教室,桌椅全部从原来的小学搬过来。
我的母亲成了我的老师,语文、数学、自然、历史都教授,六一儿童节还带领大家排练节目,去教办所在村里汇演。我比较笨,数学学得不好,语文却学得好。写日记、写作文都不在话下。母亲对我很严厉,但她是个粗心的人,因此才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掉了。我于是在上课的时侯开小差,拿着不会的题目走到母亲的房间里问她,母亲正在审题,我就趁着这个时候玩起来,这时候她似乎也忘记我还在课程当中,尚未放学或者下课。有时候她也会让我做点别的事,或者帮她的忙,她正在做饭洗衣服,我就剥蒜或是倒脏水。我这个时候就特别清闲,仿佛我是一个被特殊照顾的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做动作。我不止可以做动作,因为年龄小我可以从其他大孩子那里索要好玩的东西,即使他们不情愿,也毫无办法。这种情景可能被其他学生盯在了眼里,他们一面很羡慕,一面又很嫉妒。曾经有一个村里的学生说:仗着自己妈是老师,就为所欲为。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里,经由我又传到母亲的耳朵里。母亲便说:随他们说去吧,正常的事,你已经做下了人家肯定会说的,但是你以后得注意,不能因为这样让人说闲话。
然而,闲话还不止这一点。村里的小等搬到了我家,距离原来的学校有很长一截距离,上学远的学生和家长就不乐意了。闲话又说:本来学校就在村南面,现在搬到北面,真是不方便得很。母亲并没有对此事做出反驳,而是很平静地教学。一年一度的开学的日子到了,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可以领新书,可以有很多同伴玩耍。但是很多家长不开心,因为缴学费的时刻也随之而来。陆陆续续有学生缴了学费,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一直拖着,拖到期中考试都未必来缴,每次一问,总是说过几天缴,过几天又杳无音信了。学费不仅要缴给母亲,还要缴给乡里。于是母亲就垫付了没有缴纳的学费。再三催促,期末了也不見缴。
冬天教室要取暖,那时候的规矩是每位学生要请自己的家长担来一担煤。很多家长都不情愿,但是也有知情达理的家长,随即就担来。到深冬的时候,窗外冷飕飕,雪下了一地,煤就要用完了,母亲催促家长送煤,三三两两总算送了点,其他人家都拖着不想送煤。不得已母亲让父亲去矿上拉了一拖拉机煤,自己花钱为大家供暖。
没送煤的自然高兴,送了煤的觉得冤枉。然而虽有些矛盾,但我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老师做的事村人都看在眼里,他们不自觉地对母亲的为人产生了敬意。过年时,还会请母亲去家里吃顿饭,犒劳一下。学生们大多数都很听话,大孩子有自己的注意,但也很听话。唯独我,总是要“特殊对待”。有一次我却吃了闭门羹,就是我即将要升完小的时候,需要升学考试,其中就有历史。借来了一测历史试题与答案,母亲让我背诵。但是我的背诵能力很差,几天也没背下来。母亲抽查时,我总是结结巴巴,半懂不懂。因为这一册历史试题答案,我下了很多功夫,终于背诵完通过了母亲的问答后,我才松了一口气。母亲对其他学生更加严格,该会的必须会,该背的必须背会,因此我们村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
有一个周末,我同村里的同伴去外面玩耍,在山上捡柴火,发现了猎人设下的兔子套,有很多,大家便使坏,把兔子套取下来玩耍,这时对面山上忽然有了枪声,紧接着一个持土枪的中年人大声喊:哪个狼不吃的,敢弄我的兔子套。我们大家听见设陷阱的猎人在喊,而且很凶,有一个大孩子便说:快跑。于是一群人什么也顾不得,三下五除二蹿出树林,一直顺着山坡往下跑。没有路,就拨开灌木丛,一路狂奔。到了一片开阔的地带,发现猎人不见了,紧绷的心才松弛了,胳膊也被荆棘划伤了。
回到家里,母亲正好让我写日记,于是我就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小学三年级,整整写了八百多字,母亲看了我的日记,一面鼓励一面却笑了:这日记还真是特别,不仅详细而且生动。得了母亲的点评,每次作文课我都照例用心好好写,无论看图说话还是命题作文都写得很有意思。母亲也很赞赏我的文笔,总是在亲戚面前夸耀,亲戚们听了母亲叙述我的作文,都咧开嘴笑了:这孩子脑子还真古怪,能写得这么特别。
日后母亲也不再教学了,村里的学校撤掉了。我们搬过好几次家,我也转过好几次学,但我的作文在班里甚至整个学校一直都很出色。这不仅得益于我母亲的教导,还得益于我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下度过了小学生活。母亲对待村人,对待学生,对待家长的事例我也看得清清楚楚。当时虽年少,为母亲抱不平,长大后才明白母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苦衷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