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雄伟目标的保证,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时代诉求。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契合,教育对象一致,知识结构匹配,实施内容相近,协同基础扎实,高校必须聚政府、社会之合力,历久弥新推动两者教育任务向纵深发展,以实现教育强国之梦。
[关建词]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09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正确“三观”导向和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如何探寻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可利用的育人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研究
(一)工匠精神内涵
《辞源》把“工匠”定义为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为提高谋生技能,自发地钻研技术,形成各行各业独门绝活以及维持行业存在和发展的行会行规,这是古代“工匠精神”。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是指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是指人们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品质完美。综合学者研究,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人们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同,在职业行为中表现为热爱与执着、专注与投入、坚守与敬畏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总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内隐思想和外显的表征行为特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基本取向,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二十四”字,具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我们党从建立起就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国人和各级组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理念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指导。
(三)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基础分析
通过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分析得出,两者指导思想契合,教育对象一致,知识结构匹配,实施内容相近,协同基础扎实。工匠精神主体核心是爱岗敬业,精髓是倡导产品质量至上,理念是做工精益求精,态度是做事严谨认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诚信内容相一致;从实践过程来看,工匠精神的载体是劳动,崇尚的是以劳动为基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工作,不断创新研发打磨产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充分显示强调劳动者重要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人通过爱岗敬业、诚信为本,凭借努力劳动去实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推崇。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了通过实践为国家为社会带来利益及发展,两者都崇尚肯定劳动产生价值,倡导只有通过爱岗敬业才能获得个人发展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从结果来看工匠精神提倡劳动者在创造产品过程中,通过提炼创新和拓展去创造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满足市场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体现了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一直致力倡导国人同心协力共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故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同构耦合基础扎实。
二、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价值分析
(一)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雄伟目标的保证
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创新使命,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调整结构和策略重新定位。研究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发展对国家而言,是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冲锋号,是助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相继出台,产业和科技的变革加速推进,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井喷,与井喷的需求相呼应的,是优秀人才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其能否围绕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培养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新时代工匠,直接关系着“中国制造”能否成功升级为“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因此,高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协同机制研究就显得分外重要。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體,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时代诉求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晶,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载体单一,教育情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常遭到大学生的冷遇,出现知识消化吸收不良,教育活动人气不足,教育质量提升之路遭遇瓶颈,现实中特别是职业素养培育以及伦理品质的养成教育更多停留在简单说教课堂机械重复中,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和人文素质缺失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阵痛和短板。在远久的古代,工匠精神就重视手艺的传承师徒结对和技艺的磋商,工匠文化在今天来看,育人色彩依然浓重且更有时代特征,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和动力,高校将工匠精神纳入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目标,从时代要求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工匠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激励学生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和使命,更好引导学生政治方向和职业道德健康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耦合协调机制构建
(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思政大格局
高校核心职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主线,整合教育资源,把好青年学生思想的“总开关”,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一是高校要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专兼职思政队伍,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树立转理念转机制转作风的“三转”教育理念。转理念即更新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纳入高校培养目标。转机制即高校要根据校情顶层设计建立高效灵活的思政教育组织体系。转作风即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深入教室寝室指导开展思政谈心谈话活动;二是高校要注重第二课堂构建,建立发挥社会实践基地。价值观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有深切感悟认识理解,高校要依托行业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工厂下车间开展师徒结对等活动,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三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仅仅依靠简单地灌输,还要着力于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要充分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共有的价值目标愿景,提炼两者同质核心要素,有目的重构校园文化,有组织设计系列特色活动,让校园文化传递着工匠精神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运用优秀大学生案例,发挥工匠榜样引领作用,高校要充分挖掘历届校优秀资源,利用优秀校友事迹展播和开展优秀校友进校园等讲座形式等,让学生从身边就能学习工匠精神,理解工匠精神,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就身边,让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完善宏观环境,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工匠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需要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育人选人用人留人的机制,在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奖惩帮扶等做好服务员和导航员。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对现代工匠予以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体系建设,从法律上加强对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监管和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专利申报,成立产品开发研究所,制定有关品牌建设和实施管理办法,让产品变成精品、品牌变成名牌;二是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政府要重视宣传工匠精神,要善待现代工匠的生活待遇和职业发展,要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指标,完善社会化职业鉴定,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要为能做事、愿做事的人才提供平台,为人才发展创造客观公正的通道;三是完善就业制度,提高工匠待遇与社会地位,政府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专业培训、组织协调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实施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直接落户就业,按技术等级给予安家补贴或提供住房补贴,乃至家属工作子女落户等,解决人才生活后顾之忧,以此吸引技术人才进入城市创造条件。政府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工匠精神的落地和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保障;四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挖掘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精湛技艺的代名词,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工匠的手工劳动和精雕细刻的手艺日渐被现代化机器和人工智能等程序取代,众多散落民间的独门绝活和手工技术被人遗忘和失传,从而工匠精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政府应该重视保护和挖掘工匠精神,拨专款成立“老工匠作坊”工作室,开展现代学徒制度,鼓励支持青年学生自觉自愿开展对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对做出一定贡献的新生代工匠在考研就业给予适当加分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舆论宣传,塑造核心价值导向
舆论扩散迅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人们对某件事物、话题或社会现象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的集合,社会各级组织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一是拓展宣传范围,扩大工匠精神的普及知晓度。各级村镇社区图文并茂的建立工匠精神宣传长廊,系统而全面地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从视觉指导影响居民,要充分搭建各种载体,举办社区课堂,邀请社区退休各行匠人进行讲座,与匠人进行交流,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社区可以印刷编写宣传资料,全面介绍工匠精神价值导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落地生根;二是拓展宣传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精神世界,我们应换角度转思维提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即时互通可见可视的优势,制作喜闻乐见的卡通宣传小视频,开展你点我播的互动游戏等栏目,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努力打造现代传播的新阵地新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三是组织开“我身边的匠人”评选活动。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寻找身边优秀匠工,通过宣传动员、推荐评选、总结表彰评选出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工匠”,让社会层层选拔树立典范,营造和谐氛围,让宣传推荐的过程成为人们学习的过程,让表彰的过程成为工匠们出彩时刻;四是创新宣传方法。好的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工匠精神宣传内容素材要瞄准百姓生活的细节,行文落笔要质朴,核心价值内涵要提炼,语言要通俗易懂,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挖掘工匠工作生活亮点,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摇旗呐喊。
四、结束语
在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学教育价值目标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必要途径。高校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必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系统设计,聚政府、社会之合力,历久弥新推动此项教育任务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陈延斌.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3):9-14.
[3]陶慧.药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丝路视野,2017(4):91-92.
[4]施思.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3):79-80.
[5]夏艳,吴洁.立足“三个坚持”营造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形环境[J].職业,2016(1):96-101.
[6]刘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6).
[7]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