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阳光下成长
——记新中国第一个红领巾杂技团

2019-09-02 09:01何忠杰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杂技与魔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蓓蕾杂技团杂技

◎ 文、图︱何忠杰(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杂技演员,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杂技的发展和进步。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恰逢武汉杂技团少年队6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回想起少年队的成长和国庆15周年的一段难忘经历,重拾这段记忆,依然真切地感受到党和祖国阳光的温暖。我将这些“小时候”的故事讲出来,也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

1962年6月4日《武汉晚报》刊登了著名作家李蕤的一篇题为《蓓蕾》的散文,文中开头写道:“人们谁都喜欢看盛开的鲜花,但是真正喜欢花的人,更喜欢的却是将开未开、含苞欲放的蓓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将开未开的蓓蕾,代表着明天,代表着将来,代表着希望……蓓蕾,它是大好春光的报信天使,小小的可爱的天使。”作者写道:“在自然中是如此,现实生活,艺术事业,更是这样。”作者是在以物喻人。他紧接着写道:“看武汉市杂技团孩子们的演出,就使人感觉,这些孩子们简直是一树连一树的蓓蕾,他们演出的节目,简直是一朵连一朵的含苞欲放的鲜花。看了他们的演出,不能不为新一代的儿童骄傲,不能不为祖国的杂技艺术前途骄傲,不能不惊喜在短短的时间内,在党的培养下竟出现了这样的奇迹。”他写道:“我先不谈他们惊心动魄的表演技术。先说人,我们先看看出现在舞台上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人。论年龄,他们都还是一群黄口乳燕,多数十二三岁,小的只不过七八岁,从年龄说,不少还是‘睡窝不知颠倒’的娃娃,可是,你看他们的胆量、气魄、风度,和他们的年龄是不相称的。”“再看看那些小演员们,个个像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他们满脸愉快,满身愉快、满心愉快。乐观豪迈的感情浸透了全身。不论是多艰巨多惊险的节目,对他们好像都‘不在话下’,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情绪。每一个节目里都有很险的高峰,都有一不小心就会失败的‘绝技’,对于演员说,这些节目里,处处都有‘景阳岗’,都有‘虎’,就是久走江湖的老演员,不能说没有三分怯。可是,我们这些小演员,简直个个是小武松,个个是敢打虎的好汉。他们靠这种把困难一脚踏在脚下的精神,一切不听话的东西都听他们的话了……他们的每一个节目,都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难事’,可是他们一点也没有畏难情绪。在他们的敢于貌视困难的精神下,每一个险关,每一个拦路虎,都被他们击败了。”作者赞叹:“从杂技团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不仅看到今后杂技艺术的前途,必将青出于蓝,一代胜过一代,可以看到整个艺术事业到了‘杂花生树,群莺纷飞’的春天,从他们身上看到整个的下一代,整个社会主义祖国的锦绣前程。”“蓓蕾,这是多么美好的两个字呀!”作者这些有感而发的描述,也表达了当年舆论对武汉杂技团少年队的赞誉。

武汉杂技团少年队是由1959年2月至1960年8月招收的第一批杂技学员组建的,年龄最小的七岁,最大的12岁,共三十余人。

1959年,时任杂技团党支部书记的张奋经市文化局同意决定组建学员训练班(时称少年队)。开班之初,党支部决定由业务副团长汤少连,老艺人董振魁,张树春等负责招生和专业教功,后又陆续抽调第一任业务团长凌幻天任班主任;抽调富有经验的杂技前辈夏群、郑秀英、兰侠、李少美、万世祥、陆元江、王起林、谢启福等充实教师队伍,并请来舞蹈老师李立芳、音乐老师鄂达夫,同时配备了政治辅导员,文化教员,生活老师于汶、刘根生、魏启松、姚瑞珠,使技艺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逐步趋于完善。

这种采取集中培训方法培养杂技后辈人才的做法,在以家班传承技艺的杂技界可谓“破旧立新”,“锐意创新”之举。

少年队成长之初,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

1960年5月,王金兰、李泽芝的《滚杯》节目在武昌洪山宾馆为毛主席演出。毛主席在看完两位小演员的表演后,高兴地把她俩叫到身边,勉励她俩要好好学习、好好练功。毛主席的亲切关怀,给她俩,也给少年队留下终生难忘的幸福鼓舞和美好记忆。

在专业培训方面,老师们极其重视抓基本功训练,使每一个学员的“腰、腿、顶、跟斗”都具有较扎实的“童子功”,同时这些专业老师还十分重视在节目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

1961年8月《武汉晚报》以“杂技枝头吐新芽”为题,报道了少年队的技艺成长经历:武汉市杂技团学员班的小朋友们,在党的亲切关怀和老艺人、老演员的耐心培育下,正迅速成长。他们平均年龄约十一二岁,大部分是该团演员的子女,从小就对长辈们从事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自1959年进学员班以来,学到不少优秀技艺,有些动作和节目还有了可喜的发展,既有传承本团节目优长的“顶碗单飞燕拐子顶”“蹬椅造型三人排椅”“钢丝上前翻、双跪探海”“女子晃板双飞燕”“杂拌子顶桌红绸舞”“对手切砖”,以及滑稽“打帽子”“顶气球”等,又有吸收北京、上海等地杂技前辈所长的“五人武技轿子提连翻”“对传花坛”“钻小圈”等新技艺。

由于老师们的悉心培养,1962年6月就推出了一台完整的“少年杂技晚会”。

196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少年队到广州作实习首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当年的《武汉晚报》和《羊城晚报》都作了相关报道,称“正在广州文化公园演出的武汉杂技团少年队,以它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稳健的技巧受到羊城观众的欢迎”。随后少年队又在广东东莞、番禺、陈村、佛山、韶关等地作巡演,受到当地观众好评。

1963年,少年队一边进行艰苦训练,一边进行严谨的演出实践,不断地使晚会节目日臻完善。并先后下乡到湖北天门、沔阳、仙桃和江西九江、景德镇、庐山等地巡演。正值“恰同学少年”,我们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困苦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小就经受下农村、淌洪水、拉板车的锻炼。

1963年冬,少年队在武昌东湖客舍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作专场演出。演出前,武汉市文化局孙川四副局长和杂技团副团长周象珉、少年队主任凌幻天向董老汇报了少年队的训练和学习情况。演出结束后,董老还上台亲切接见了全体师生,并合影留念。董老的亲切关怀,使少年队师生受到极大鼓舞。

1964年,进京演出的开幕式

1964年8月,少年队进京演出,晚会经过精心排练,每一个节目都力求清新、活泼,尤其开幕式的形式还结合了当年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了别具一格的设计:大幕开启,乐队奏起雄壮的乐曲,舞台正中悬挂的雷锋像下,五个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举着红旗,以清脆的童音齐声唱着《高举革命大旗》的歌曲,一群穿着各种服装,朝气蓬勃的少年,手执鲜花,由舞台两侧鱼贯出场,列成整齐的队形向雷锋像致敬,并且高声朗颂着:“雷锋啊,雷锋,你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时代的英雄,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的词。这个与众不同的开场式,不仅显示了少年队的特点,又切合了当年“全国人民学雷锋”的政治形势,使观众在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的同时,留下良好的印象。■(待续)

猜你喜欢
蓓蕾杂技团杂技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的”“得”“地”的用法
老鼠演杂技
借伞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