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综述

2019-09-01 12:54武亚楠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贸易研究

武亚楠

[摘要]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自2003年建立以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亚太地区最具实质性内涵和活力的伙伴关系之一。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研究文献整体上处于一种研究内容浅显而且分散的特点。从法律条文及政策建议解读、中国—东盟自贸区国别或地区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合作、贸易效应、综合研究五个方面对中国—东盟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是较为全面的。

[关键词]地区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合作;贸易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的自贸区。其成员包括中国和东盟十国,涵盖18.5亿人口和1400万km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持续攀升。目前,东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研究综述,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行梳理。

1 法律条文及政策建议的学术史梳理

从专著来看,齐虹丽(2011)出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法律协议条文释义》、廖柏明(2011)出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环境法律问题与对策研究》、张蕴岭(2009)出版的《市场开放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对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早期收获计划的专项研究》、宋志国(2014)出版的《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尤安山(2018)出版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新合作》及彭文平(2014)《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是为数不多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其他文献中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政策研究相对较多一些,如黄雪媚,唐柳线,沈子杰等(2018)提出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方法;何小娟(2018)从检验检疫制度方面提出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对策;沈子杰,陈星(2018)主要研究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梁怀新(2018)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方案;肖瑶(2017)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陈丽平(2018)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角度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薛庆辉(2018)、黄元仟(2017)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领域的争端进行了法律思考;金仁淑(2018)则全面介绍中日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效应。

2 中国—东盟自贸区国别或地区关系研究

隋博文(2018)以广西为例,研究了广西与东盟稳定关系构建、实现联盟绩效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办法;莫佩璇(2015)以广西为例,探讨广西旅游业发展策略;韦大磊(2017)基于CGE模型,研究了中国—东盟信息港项目投资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张永起(2018)探讨了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林震宇,孙晨凯,支丹妮等(2018)以福建为例,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鲁晨琪(2017)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浙江出口影响;林文勋,郑永年(2016)利用澜湄合作新机遇探讨中国-东盟关系;李春霞(2018)从国家利益分析越南的东盟政策演变;张禹东,庄国土,刘文正等(2015)从经贸和旅游角度研究中泰关系;泰露露(2017)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背景下泰中产业合作;刘贵仁(2013)则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中泰贸易关系;王淑芳、黎鹏(2017)采用地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交叉视角,运用多角度、空间关联和动态模拟的思维,采用欧氏距离分析法、结构方程法和计算实验法,研究了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演化过程、路径和机制,提出了干预策略并进行了效果评估。

3 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合作研究

梅平,邹明榕(2007)从产业互补与中小企业合作的角度探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更多的学者则是分行业或产业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涉及到的产业有矿业、旅游业、农业、金融业、制造业、绿色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

李馨(2017)研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矿业投资制度;田芮凡(2017)對中国-东盟旅游与贸易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

廖东声(2011)对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周叮波(2018)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农产品自由贸易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意见;殷磊磊,朱晶,李天祥(2018)对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成本从异质性视角进行分析;尤丽都孜·司地克,吴巧生(2017)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东盟农产品的贸易提升提出了策略;王佳迪,王健,慕永通(20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探讨中国-东盟渔业科技合作对策;陈盼盼(2018)对中国-东盟渔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詹柴,徐志豪,李佳丹(2016)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结构与发展机遇进行分析。

阙澄宇,马斌(2015)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进行了研究;虎强(2018)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对东盟十国的溢出效应;卢珍菊(2016)以区域金融为视角研究了东盟国家金融投资环境;李立民,张越,王杰(2018)研究了OFDI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刘志雄(2014)研究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能源投资合作方案;贤成毅,龚珊珊(2018)对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王辉(2018)、陈萍萍(2017)对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张梦男(2017)对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冯巧玲(2017)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企业商业模式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苏颖宏(2014)对东盟五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仪珊珊,张瀚元,王昊天(2018)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对贸易自由化与出口产品转换策略进行研究;李海莲,张彤(2018)对中国-东盟FTA原产地规则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程广斌,刘伟青(2017)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赵静(2017)对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战略进行了研究;邬丽萍,柴陆陆(2017)利用中国-东盟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对跨境垂直专业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赵佳慧(2016)探讨了RCEP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张协奎,刘伟(2018)主要探讨了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的成绩、问题与对策。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11)出臺了《中国-东盟绿色产业发展与合作政策与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2012)出台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创新与绿色发展》。

陈秀莲,张静雯(2018)对中国-东盟港口互联互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林发彬(2018)对中国-东盟“五通”建设与产品内贸易模式的深化进行研究。

邹春萌(2012)对东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展开研究;黄贺(2018)对中国-东盟生产性服务贸易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进行分析;李凌,匡增杰(2018)通过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探讨双边服务贸易进程。

4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研究

张欣(2018)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邓铭,王文芳(2017)基于中国视角对CAFTA对成员国间贸易影响进行分析;朱妮娜,范丹,王博(2017)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视角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刘妍,吴远远(2018)对中国-东盟贸易效用水平进行测度及优化评价;柴亚杰(2016)从整体上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5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综合研究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2018)发布了《2018东亚区域经济展望报告:在变迁世界中保持韧性与发展》;陆建人、范祚军(2015)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4-2015)》中全面、系统、综合地对2014年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政治、外交、 安全、军事、海上合作、经济、贸易、企业、社会、文化 、教育、青年、妇女、卫生以及合作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和展望。屠年松,屠琪珺(2018)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综合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问题;于建忠,范祚军(2018)全面描绘了东盟共同体的前景和中国—东盟关系走向;张帅帅(2018)全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杨新华(2017)对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路径进行了规划及展望。

6 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本人发现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文献都是比较新的,文献大多集中在2018、2017、2016这几年。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既有的研究有很多是法律条文的解释和政策建议类文章和书籍;虽然经贸合作的方向、行业也比较多、比较齐全,但是零散,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实证研究严重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协奎,刘伟.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成绩、问题与对策[J].商业研究,2018(10):91-97.

[2] 何小娟.检验检疫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8(27):48-49.

[3] 李立民,张越,王杰.OFDI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8(09):76-86.

猜你喜欢
贸易研究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摩贸易数据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公司研究
对美贸易上市公司一览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