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

2019-09-01 12:25张六逸
牡丹 2019年21期
关键词:南通画家现象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于2013年提出,人们于当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江海艺境”——南通百年图像与墨迹展,此后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推介南通画家、南通美术的活动。本文分析了南通美术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和代表人物,并特别列举了在展览和宣传中缺失的画家代表,指明了打造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南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文脉不断。南通美术更是独树一帜,是江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人们提出了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而这也成为打造南通城市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当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江海艺境”——南通百年图像与墨迹展,再现南通百年传承的江海文化的发展轨迹。开幕式结束后,邵大箴、薛永年等10位著名艺术评论家对南通书画进行相应的学术定位。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原因与依据的,也有众多代表性画家,然而通过6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打造成果,出现瓶颈问题,有待突破。接下来,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个人观点。

一、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提出的历史依据

南通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自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通地处江海交汇之处,每逢战事都成为避难者的桃源。城市的发达又使得迁入的商户日益增多,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互相交融,孕育出南通深厚的人文气息。

明清时期的南通画家已有相当的数量与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据徐沁撰写的《明画录》所述,黄希宪、保甸、顾聪以画花卉出名,黄希宪兼画山水,顾聪学东坡法,尤善墨竹,名声传至江南。包壮行善画梅花。郜连以画芭蕉见长,作品传至日本。黄经精通书法、印章、山水画。清初还有著名的“三张一范”,即张经、张雨森与张尚祖孙三代以及范箴。《海曲拾遗》记载,张经尤善山水。张雨森在乾隆时为宫廷画师,屡得嘉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李黄、李堂父子在“借水园”成立“五山画社”,是南通(当时称通州)第一个书画组织,先后有陈菊村、陈揖石、凌镜庵、吴西庐、马药山、张研夫、保耿庵、王买山、李山等活跃于当时画坛的名家参与其中,社友时常集会,探讨诗书画艺术。他们留下的画作大部分已遗失,但为南通的绘画延续奠定了基础。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由扬州属下的散州升为直隶州,这使得通州、扬州两地文化思想交融频繁。而在当时,中国画坛出现了极其重要的画派“扬州八怪”,这些风格相近主张创新的画家活跃于扬州一带。而“扬州八怪”中的重要画家李方膺正是通州人,他继承陈淳、徐渭、石涛等前人的画风,外师造化,发展出自己的新风。乾隆七年(1742年),李方膺与丁有煜倡议邀通州及如皋、泰兴两县的名士共同组织画会,名沧州会,后虽因官府的禁止而告终,却体现出当时南通书画的实力。“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黄慎、罗聘等画家也与通州名士交好,时常来往作笔墨交流。他们注重个性表达,反对泥古不化的精神,为南通画坛注入一股清流。从明至清,南通的书画家有四五百人之多,且多名家高手。

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为南通画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张謇,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他在创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教育,共创办学校近400所,积极发展文化、慈善事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在对南通的城市建设考察后,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提出张謇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如此设计良好的格局自然引来很多文艺大家前来南通,著名学者王国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著名画家陈师等曾到南通任教,另外章炳麟、卫西琴、杜威等中外教育大家也前来考察与讲学,使南通的教育风气呈现多元化、开放式特点,为南通绘画发展打开了局面。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初,在张謇的支助下,金沧江(旅居南通的韩国人)、徐均、凌泽、俞吟秋等一些书画家,为推动金石书画艺术发展,决定成立以“研究金石书画,发扬国粹,表征艺术”为宗旨的美术团体——南通金石书画会。当年3月2日在南公园内成立,推选俞吟秋为会长。该会成立后,得到国内书画艺术界的认可,仅几个月就有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浙江及本省苏南、苏北的280余人要求入会,国内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王一亭、张謇、田桐、高吹万、查烟谷、朱屺瞻、徐悲鸿、钱化佛、金拱北、朱石其等,均是該会会员。会刊《艺林》刊登了诸多书画论述,如天民的《国粹画的女史》《书画同源说》、周敬庵的《金石之我见》、喻萃候的《草书自述》、顾昂千辑的《崇川金石志》、曹恕伯的《书分南北派》《画分南北派》等,为南通书画艺术提升了学术思想。

南通与上海相邻,张謇创办的实业带来交通的便利,两地交往频繁,文化艺术也随之融合,吴昌硕的海派艺术对南通画家的影响颇深。李祯、王个簃同为吴昌硕弟子,成为吴派传人。王个簃,南通海门人,诗书画印皆精通,画风深得吴派真传,继承了吴昌硕的笔墨特点,并吸取了明清诸家之长,形成了俊秀、清润的艺术风格。此后,吴派再传弟子有黄稚松、陈曙亭、曹简楼、曹用平等,南通出现了一批深受吴派影响的画家。

二、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当代代表性画家

当代,南通画坛充满活力,在原有的中国画、启东版画、如东农民画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油画、水彩画、连环画、插图、新兴木刻等画种的发展也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也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建树的画家。针对这一情况,人们才提出了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这些画家有一部分已然走出去,有一部分仍坚守在本地。

赵无极,旅法画家,以西方现代派绘画技巧中融入东方神韵而蜚声世界画坛。他的启蒙教育在南通广为流传。范曾,出生于十三代诗人延绵不断的文化世家,著名国学家、书画家、诗人。他的作品属于真正的文人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呈现浑厚天成的大气象。

袁运甫、袁运生是兄弟俩。袁运甫,毕生致力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先后创作《巴山蜀水》《中华千秋颂》《中华和钟》等大型壁画作品。袁运生于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1982年应邀访美,后在纽约当职业艺术家,1996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曾在国外举办二十多次个展。

冷冰川,作品曾获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设计一等奖、首届“中华杯”民间艺术大奖赛优秀设计奖等,以黑白线条、黑白韵味惊艳世界。徐累,他的画弥漫着一股新人文气质,有评论说,“徐累的艺术也许是中国画当代转型的真正开始,他的个人落点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历史和现代的临界线上”,徐累是中国画界特殊的存在。

周京新提出“写生就是创作”的绘画理念,他的水墨雕塑语言成为当代的绘画新探索,在整个中国画界产生强烈的反响。代表作有人物写生系列、角色系列、寂鉴寺写生系列、园林系列、花鸟系列等系列作品。沈行工,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南通艺术馆,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沈行工的油画作品充满江南的叙述与诗性,是当代油画的唯美性代表画家。

以上都是走出南通,在江苏,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席之地的画家,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就不一一列举了。当前,有些成就颇高的画家仍然默默地坚守于南通,在创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为南通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展各类城市文化活动,以培养新生代画家为己任,应该说这类画家对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推广所做贡献更大,如王法、张卫、朱建忠等优秀画家。正因有了这些既是专业画家又是教学专家、行政工作者的人,才使南通美术一直活跃,朝既定方向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的《当代美术的南通现象》一文提到,一些理论大家,如美学大家凌继尧、艺术史论家张蔷、设计学家许平和邬烈炎等,他们为美术的“南通现象”夯实了理论基础。其实,刘伟冬也是南通人,他既是画家又是美术理论家,出版专著7部,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少不了他的一席之地。

季大纯、张明也是南通的重量级画家,但是在宣传与展览中一直缺席,笔者在此特别说明。季大纯出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0年后,季大纯创作进入鼎盛期,并参加各大双年展,在海内外频繁亮相。2007年,个展“大纯”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这是季大纯的首个回顾性个展。与此同时,他也迅速成为艺术市场声名鹊起的“明星”。2007年5月,他的作品《本草纲目系列》在保利拍卖,以187万元拍出。季大纯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又是当代著名青年油画家,理应归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代表画家。而张明属于在野的艺术家,非常巧合的是他曾经指点过季大纯的创作,可以说是季大纯的老师。他出生于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1988年在《江苏画刊》中就有关于张明的评论文章。1992-2001年游历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城市,近几年回归家乡,他的身份一直是自由艺术家,游离于官方媒体、话语权之外,主要作品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觉醒的巨人》《车祸》等。他秉持色彩当随时代的创作宗旨,善于用色彩表现惊心动魄的场景,自由艺术家也应是“南通现象”的一员,由此顺藤摸瓜可以发现更多的人才,他们的创作风格刚好可以和正统画家形成一个互补。

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不足与方向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自2013年提出,迄今已过去6年。在这6年中,有诸多画家获得重要奖项,亦有关于画家的重要个展,更有一系列主题展学术展,但是笔者觉得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在发展中出现瓶颈现象。

首先至今没有出现一位画坛领军人物。这位领军人物对南通画坛是至关重要的,其决定当代美术“南通现象”能走多远,能有多大影响。

其次还没有形成有明显特点的整体绘画风格。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评价说:“‘南通美术现象呈现出的共有特点:稳健、有灵、精致、工秀。”但是,这个评价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流派的产生,也许“南通现象”还未有往流派上靠拢的发展方向。如果出现一个流派,类似于岭南画派、上海画派、京津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就会促进“南通现象”朝更深层次发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从长远来说,这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三,对外推介的火力似渐有不足。2013年“江海艺境”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50位画家的94件作品。次年,“江海艺境”在西安美术馆举办,第三年分别在深圳罗湖美术馆、杭州唐云艺术馆、厦门张雄书画院美术馆举办,去年在江苏境内的扬州、淮安巡展。作为策展人,一直是有良好愿望和做大做强的想法的,然而现实总是有很多困境让人难以逾越。

第四,后备的新生力量还不够支撑起“南通现象”这个群体。既然拥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这一文化品牌,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画家群体,尤其是不断有新生力量涌出,如果一直还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画坛就不够生机勃勃,也不够有对外的冲击力。

鉴于以上几点,希望当代美术“南通现象”的发展能夠冲出瓶颈。美术家协会的确做出一些有益探索与尝试,比如与学校接轨搞大型展览,美术家协会创作辅导基地落户师范学校,培养美术人才后备军与新生力量。另外,南通也积极建造自己的美术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促进南通美术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与现实依存,注定会在未来有更好的诠释。

(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六逸(199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南通画家现象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酷炫小画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