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歌曲《黄河渔娘》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优秀声乐作品之一。这首民族声乐作品揭示出新时期女性勤劳朴实、坚强刚毅的形象特点,展现出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突出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作品的曲风大气又不失细腻,旋律优美且富有内涵,是一首对声乐技巧要求较高的作品。在演唱此作品时,演唱者需要从黄河渔娘的个性气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等层面出发,进而对整首歌曲进行诠释。本文从《黄河渔娘》的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达到提高演唱技巧的目的。
一、歌曲《黄河渔娘》概述
(一)作者简介
词作者甲丁,原名吴甲丁,著名词作家、导演,代表作有《知心爱人》《二十年后再相会》等。歌曲《黄河渔娘》描绘了黄河渔娘艰苦奋斗,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精神,体现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
曲作者徐沛东,著名作曲家,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头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大地飞歌》《黄河渔娘》等。徐沛东的歌曲创作具有传承性、发展性,推动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繁荣发展,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创作背景
“黄河渔娘”是对生活在黄河边上的渔家姑娘的简称,为了生计,整天忙碌在黄河边。歌曲音乐主题的素材审美取向主要以黄河边的打鱼姑娘的日常生活展开描绘。词曲作者根据这个特点,成就了质朴、纯真的黄河渔娘的人物形象。《黄河渔娘》表现手法主要以著名歌唱艺术家的戏曲性表达和个性化的唱法相结合,不仅显凸具有浓郁的黄河风情和豫剧风格特点,还更加凸显出中国地方艺术和风格
和艺术气息。
二、歌曲《黄河渔娘》演唱技巧分析
(一)气息的运用
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说明气息是歌唱的根本,人们不仅要掌握歌唱中良好的气息运用方式,还要掌握歌唱中最佳气息的状态。气息运用是按照吸气、保持、呼吸、恢复原状四个步骤。歌唱呼吸时,每个呼吸器官机能的协调与平衡都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种技能协调是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歌曲《黄河渔娘》歌曲音域较宽,旋律性较强,情感色彩比较丰富,是一首典型的民族女高音声乐演唱作品。例如,歌曲开始要以充满爆发力的形式进入,第一小节第一拍,使用前三十二分附点音符节奏型,接着采用小字一组3逐渐上升到小字二组1和小字一组6到小字二组的2,六度和四度较宽音域跨度演唱,开始是以三个同音级的音快节奏型切入,使用了全曲最强的力度来开头,这时候要控制好这个气息的转换。
(二)语言的准确
语言的准确在我国传统声乐歌唱中有重要的作用,歌唱中语言的准确就是指吐字、发音的准确,即指字正腔圆。构成语言的主要结构是声、韵、调三个因素,声即是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韵即是韵母(声母的后半部分);调即是字的声调(汉语发音的四声,“阴、阳、上、去),字咬正、字吐清、归韵准,是字正腔圆的正确诠释。在演唱《黄河渔娘》中,经常出现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要求演唱时咬字力度适度、口腔张开竖而圆,使其具有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和声腔体音的质感。例如,在唱“独字多音”时,首先要结合旋律线条演唱,不仅要掌握音高位置,更要把每一个音符唱到位,要把字词句的棱角表现出来。有些声母和韵母音与舌尖前、后的母音的口腔空间小,导致在发音时存在一定问题。适当扩展其口腔空间是允许的,但不能影响词义,造成偷音换字的现象。
(三)情感的处理
情感的表达在歌唱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正确地了解音乐的情感意义,是成功演绎一首声乐作品的关键,对歌词的表达、旋律的理解、人物的塑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感情是声乐作品所要诠释和传达的核心,声乐所要传达的感情寄托于作品的内容和乐曲旋律中,这是感情获取的源头,也是词曲创作的本质。意境是作品被诠释后听者内心对作品表达的感情和情景的重现。歌曲《黄河渔娘》不仅有着大气的旋律,还有分明的段落层次和复杂的情感,演唱者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对社会具有正确的理解和感悟,演绎做到声情并茂,打动听众。例如,歌曲前奏先将宏伟的气势推起来,从前奏开始慢慢积攒力量,慢慢从黄河的画面逐步切入情感。该曲运用具有爆发力的音乐符号组合——前三十二附点音符,第一句旋律爆发力较强,音乐又以浓郁的民族地域色彩缓缓叙述,使歌曲动人,歌词描写了浆儿拍浪的情景,使歌曲慢慢进入意境中。
(四)伴奏的配合
伴奏,虽以“伴”为主,却是声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歌曲演绎过程中,适当的伴奏可以加强作品的旋律感和节奏感,丰富歌词意境、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伴奏与演唱形成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会大大增强学生在演唱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所以,伴奏不仅可以制造相应的意境和气氛,有助于深化音乐主题,还会使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结合伴奏的渲染,使其艺术表演效果更加强烈。歌曲《黄河渔娘》在伴奏织体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很讲究,主要依赖和声性织体、综合性和弦的各种变化来丰富作品表现力。作品结构层次比较分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伴奏中也多处运用八度音等伴奏型来烘托音乐主题的铿锵大气。第一部分的伴奏旋律织体起主导作用,后半部分运用分解和弦音型衬托。当第二部分转为柔情叙事时,伴奏织体也运用较为柔和舒缓的分解和弦伴奏型,营造意境和情感的氛围。歌曲演绎时不仅要处理好自身情感,还要做好与伴奏的默契配合,达到相互衬托的艺术表达效果。《黃河渔娘》主要以和声为基础的伴奏音型,音型的结构比较简洁。和声织体对主旋律起陪衬作用,根据作品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高音部的主和弦分解,低音部的伴奏和弦分解,将伴奏和弦的旋律音型主要以扩散音型形式呈现出来。歌曲的主旋律伴奏和弦保留了清晰明显的和声线条,不仅衬托出歌曲演唱效果,还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
(五)声腔的调控
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肢体,旋律是血肉,那么音色就是面皮。而音色相当于声腔的形态,“色相”美与否是能否把控好歌唱声腔的关键。不同的声腔风格、韵味不同,给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歌曲《黄河渔娘》就是典型的以河南豫剧声腔特点而做的民族声乐作品。在传统音乐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风土人情、语言音调、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各地会发展出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流派。豫剧唱腔就形成了两大声腔体系,一个是豫东声腔,一个是豫西声腔。两者的板眼结构、节奏、旋律形式、调性特点等方面大有不同。《黄河渔娘》为豫东的传统唱腔。豫东唱腔在音乐的形成上属于带有区域特色多的艺术流派,唱腔上多以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醇美表达内心情感。主要特点是粗犷、悲壮、高亢、深沉、奔放。要唱好《黄河渔娘》这首作品,首先要对声腔进行严谨细致的研究掌握。
三、结语
歌曲《黄河渔娘》的作品创作比较富有层次感,歌曲的情感由心而发,富有描述性、抒情性,在强弱力度变化下表现出作品的强大震撼力,对各个部分的表达方向有较深的研究。演唱者在作品分析上要明确字句、段落之间衔接的情绪变化特点,在演唱技巧上要掌握气息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准确、伴奏的配合、声腔的调控等方面的处理。此作品曲风大气又不柔情、演唱音域跨度宽却又不漂浮、旋律优美且富有内涵。词、曲作者一个作陈诉、一个作表达,意境的表达与配合,再通过演唱者对词曲的理解和诠释,将这种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黄河边上的渔民质朴纯真的特点,展现出中华儿女坚强刚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化市二道江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