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
中国是桥的故乡,也是“桥的国度”。桥之多,多到无法统计,建桥技术高超,令世界惊异。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华夏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桥的国度里,廊桥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廊桥是有屋檐的桥,既是屋,又是桥,既可遮风雨,又可赏山水,既可宾至如归,又可擦肩而过,既可楚河汉界,又可依依惜别。
时光不老,廊桥历经沧桑。我的故乡浦城的桥也不例外。
浦城的每一座古廊桥,都默默地注视着浦城,浦城的山山水水,蒲城的分分秒秒。它们是浦城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永不停歇的录影机记录着许多光阴的故事。
浦城人既安静又活泼,敞开怀抱,接纳着到访之人。双休日或是小长假,住在钢筋水泥城堡的人出城了,携家带口,呼朋引伴,到城郊去舒展在城市里被挤压的身体和心灵。看一看蓝天,闻一闻泥土,感受田园风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山涧溪水,寻觅文化足迹,品味农家美食……一切,都那么美好!
在浦城,只要沿河一直往南走,便可见到修旧如旧的临江镇安桥。在廊桥上吹吹风,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忽然觉得人生畅快矣。
镇安桥在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街区,旧名临江桥,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正统十一年(1446)更名镇安桥,是福建闽北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古桥。
镇安桥横跨闽江上游南浦溪支流临江溪,连接水东、水西两村。镇安桥建筑具有闽中桥的典型风格,桥屋雕梁画栋,宏伟壮丽。桥廊是集市商贩设摊之所,卖猪肉、卖点心等小贩在此摆摊设点,把桥东西两街闹市联结在一起。
镇安桥全长70.45米,宽3.6米,桥基4墩3孔,方石砌成,跨径17.5米,高6.5米。墩身上游尖,下游平,呈船形,以利导流,增加美观。墩上用圆木井字形平铺叠涩为拱,再平放巨木为梁。木梁木面,已有霉烂,失修。上立木柱23对,盖廊屋高3.5米,悬山顶。两侧栏杆内设木质长椅,供人休憩。两端引桥长5米,各铺石阶21级,旁立石栏。桥头各立砖砌拱门,眉刻“镇安保障”。东头桥台侧立残石碑,刊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捐资款额。
桥廊不摆补锅担,为防火灾,一般也不摆蔬菜摊,怕把桥面弄脏。古时桥中有藻井,供道教玄天上帝、千里眼、顺风耳三圣像。桥下,上下游各筑坝一座,用于护桥。昔日有水碓4座,两坝间为村民放生池,水平如镜,大桥和两岸建筑倒影其间,相映成趣。一座桥梁,集建筑、景观、交通、贸易、文化、宗教于一体,见证历史令人赞叹。
墩头有神鸟形石雕雄立,相传遇洪水前神鸟便呜呜作鸣向人报警,以镇水魔。
水魔不知在何方盘踞或是沉潜,神鸟石雕一直在,很有耐心地守着临安桥,守着桥的一切。
石雕守着临安桥,临安桥护佑着石雕,在江水的细声细语里让四季过往。
廊桥集险、固、动、秀于一身,既朴实自然又精巧实用,它不仅表现出古代精湛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还承载着先人们休闲娱乐、诗联书画、民俗祭祀等历史信息,形成了丰富的廊桥文化,是浦城县建筑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和活化石。
浦城人对廊桥是有感情的,那些蓄积的情感,不管是吟诗作赋还是写传记小文,都渗透在骨血里,渗透在生命中。
比如《七绝·参观临江镇安桥》:“镇安流韵古遗风,影动烟波卧巨龙。长伴青山灵水碧,犹如仙境映苍穹。”再比如《临江镇镇安桥写意》:“日照风轻热浪秋,天高云卷接平畴。子蛙点水逍遥坐,骚客穿廊自在游。横跨东西魔可镇,斜镶今古岁能留。客怀正在台阶上,借此临江百尺楼。”
很早就想与那些写过镇安桥诗文的人一样,写一篇介绍家乡廊桥——临江镇安桥的文章,只是琐事缠身,一拖再拖,时至今日,才提笔写下内心的喜怒哀乐。
站在桥上,看见河岸边上一排错落老宅,一树丹红色的木樨临水而开。
记得儿时玩伴说,桥边有棵木樨树,进入花期每天都是盛花,花事盛大而持久,会一直开进深秋。可是后来树被砍掉了,预期中的那一树繁花只能追忆,因为那里只有一片陌生的空旷,花树被砍倒在河渠里,树身上的创口令人触目惊心。
她说她不知道是谁在一夜之间将花树砍掉了,心里怅然若失,这世上会有谁与一棵花树结那么深的仇?
她还说之前还拍过照片,没有来得及整理相机里的花树照片,那些景致已成永远的回忆了。
我与镇安桥结缘已整整50年,那年我虚岁6岁,表姐带着我去镇上赶集,她想照张相用于相亲或为了臭美。相馆就在桥头,当年廊桥是临江镇唯一的风景,不像當下的临江镇处处有景,民居可入画。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照张相片只要5角钱,但是5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笔“巨款”,表姐原本不让我也照相,不想多花5角钱。
我从未照过相片,想感觉一下照相是怎么回事,更想有一张自己的相片。我央求表姐给我也照一张,表姐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和照相师傅的劝说,只好出钱给我照了一张黑白照。现在想想,也难怪照相师傅要一个劲地忽悠表姐,让她为我出钱照相。那个时期,小镇人的生活都很困难,很少有闲钱照相,所以相馆生意冷淡,每天盼着有人跑去照相。我和表姐送上门去,他好不容易抓住一个肯花钱的顾客,又怎能放过5角钱呢?
照相师傅说我天庭饱满,虎头虎脑,将来肯定有大出息,这张相片将来有价值。照相师傅当年说的话,至今难忘,可惜不久,我人生的第一张弥足珍贵的相片就弄丢了。
临江镇安桥已横跨临江溪600多年,其桥木构多次被大火烧毁,又重建、修葺,但鸡首喜迎水石雕桥墩近600多年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镇安桥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
相传,朱元璋打败元军建立明朝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位于闽北粮仓的临江镇粮食连年丰收,乡绅们将大批稻谷运往福州销售,换回大把银子。钱多了,生活富足了,改善临江溪两岸交通也刻不容缓,于是临江乡绅们出钱修建了这座廊桥——镇安桥。
修建镇安桥,既方便两岸交通,又给乡民建了一个休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了庆贺洪武年间的国泰民安。
资料记载,镇安桥前后经过7次重建,3次维修。明洪武十二年(1379),僧人首倡募资兴建,后圮。明正统十一年(1446)浦城县丞何俊重建,题名镇安桥,不久即被水毁。明嘉靖八年(1529)知县陈思谦令里人嶅二募资重建,清顺治四年(1647)毁于战火。次年,里人募缘鼎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806)高遐龄等募缘增修。清同治元年(1862)、清光绪四年(1878),先后被水冲坏,里人章阶等倡捐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里人章奎联、章曾俊、周赐銮、汤师铭、柯里忠等募建,至清宣统二年(1910)全面竣工。此次耗银2万余两,耗资、规模均为历次建桥之最。桥墩坚固美观,大部分至今未毁。桥梁先用木材在墩上层层平排,逐渐向跨中伸出,以缩短跨径后再承托大梁。梁上铺石板桥面,上覆桥廊,雕梁画栋,中有藻井,供佛三尊,以祈平安。1925年,桥面毁于火灾。里人章吉人等倡募建成便桥,只有桥两头及中间两桥墩上盖桥亭。1933年,里人章杰人(又名曾俊、吉人)、赖全弟、柯常泰、张汝懋、周金培、周吉兴等募资重建。1936年竣工,桥基利用古石墩基础,从水面起往上被烧坍一段桥墩用大方石砌成。木桥梁,桥面建筑如前述,保留至今。
2009年9月14日下午的一场大火,把镇安古桥烧断坍塌,后当地政府将修复古桥列为乡村旅游振兴重要之举,拨巨资对这座600多岁的沧桑古桥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修整,对坍塌、残损的桥墩基础进行填补、灌注、钢箍加固。
如今的镇安桥与临江美食、水东村的新农村、杨柳尖的千年九龙丹桂组合成了临江镇乡村游的重要平台。每年丹桂飘香的季节,我都要呼朋唤友到临江品美食、赏桂花、逛廊桥。镇安古廊桥也一定能给家乡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故乡的廊桥像一位简居深山僻壤的隐者,饱经风雨,默默地见证了闽北人600多年的岁月更迭,无言地诉说着乡村历史和岁月沧桑!记录它,感念它,不仅是为欣赏其一片恬静自然的乡野风光,抒发亘古不变的山水情怀,更是要尽可能领悟它蕴含的乡村文化密码和历史传奇。
临江镇安桥,我的廊桥。
责任编辑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