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锋,叶世森,黄翠琴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1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优秀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如何打造一支既善于理论教学又擅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是当下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研究基于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了具体实践途径。
据文献检索,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概念最早见于《中国教育报》于1990年12月5日第3 版刊发的王义澄先生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文中分析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具体做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1]……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鼓励教师多渠道地承担企业的技术项目[2];进而从“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双师型”师资的要求。从此开启了把“双师型”教师内涵引向深入研究的大门。
而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在政策上最早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文件中被提出[2],它标志着政府对“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已上升到了政策高度,为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2019年新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中,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3];对“双师型”师资的目标也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即“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这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赋予了新使命、新责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集团化办学是新时代深化职教办学机制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促进优质资源集聚互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大举措[4]。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4],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积极参与组建了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148 家)、牵头组建了福建林业职教集团和闽北职教联盟(成员39 家),坚持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统筹,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政—校—企—行—研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通过校校融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紧密合作,打破了林业职教资源的地域局限,实现跨区域聚合与联动,这为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新优势,拓展了新空间。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林业的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对建立适应绿色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业行业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构建(详见图1):以现代林业职教集团为纽带,从学校和行业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构筑课堂教学、研修访学、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五大平台,通过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促进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以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4.1.1 公开课观摩教学
教育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开展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为广大教师向同行展示课堂教学状态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搭建了公共平台。学院专门出台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开课管理办法》,对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的说课、听课、评课以及评价等都做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实施评课与教研活动有机融合,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相挂沟,从制度层面保障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每学年全院参与公开课观摩教学的教师达专任教师的30%以上,通过面向全院的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开展,既有效解决了过去教研活动囿于本教研室的局限和流于形式的不足,又有利于增强教师间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
4.2.2 教学能力比赛
教学能力比赛不仅为教师展现教学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而且也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为抓手,强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提高。2018年学院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和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第一届微课大赛,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 项,获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3 项,获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1 项、三等奖4 项。
4.2.1 院士工作站研修
图1 基于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架构
学院于2013年3月经福建省科协批准专门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教科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聘请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及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等高校的11 名教授组建院士专家团队为教师进站研修提供指导,教师进站研修期限为2年,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教科研工作,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并提交高水平的研修报告方可出站。依托院士工作站平台,通过教师进站研修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教科研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几年来,先后分四批37 名教师进站研修,已有17 位教师顺利出站,进站研修教师共立项省级教科研项目49 项,取得了34 项教科研成果,其中有1 位教师晋升了教授、5 位教师晋升了副教授等职称。
4.2.2 外派访学研修
外派教师访学研修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推进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据学院被列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培育项目中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划拨专项经费,每年分专业分别选派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赴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研修。通过外派访学研修,增强了学院与境内外高校名校的交流合作,扩大了选派教师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其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能力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近3年来,学院共选派长达1年、短则数周不等的访学研修教师达80 多人次,占专任教师的43%,有效促进了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4.3.1 “校中厂”实践教学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5],也是“双师型”师资培养和现代林业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学院依托“校中厂”将实践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实现工学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近两年来,学院先后与鸿丰公司共建闽北特色花卉和林下经济植物工厂、与世阳雕刻制品公司(根雕)共建大师工作室等12 个“校中厂”,既有效地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落地,增强办学活力,又使教师经过实践锤炼而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水平。
4.3.2 “技能活动月”指导实践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锻造学生的工匠品质,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技能文化品牌,以“技能活动月”为载体,探索构建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和“两个课堂”共育人才机制。每学期开展为期2 个月的校园“技能活动月”活动,以系部为单位,要求每个专业对接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对接国家和省及行业技能大赛项目、对接成果展示等“三对接”开设赛项,专业教师负责各赛项参赛学生的技能实训指导,走出了一条以“技能活动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路子。据统计,近3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国赛一等奖5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5 项,获省赛一等奖41 项、二等奖47 项、三等奖45 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4.4.1 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
经历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丰富的经历是能力提升的保证。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院坚持“要上讲堂,先下企业”的原则,制定出台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锻炼实施与考核办法》[6],将教师企业锻炼和技术推广服务实践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需有4 周以上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带着任务下企业、带着技术去交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开展员工培训,参与企业相关管理[6]。近3年来,学院教师深入现代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企业实践达316 人次,有效提高了自身“双师”素质与能力,为学院专业建设调整提供大量实证依据,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一线的宝贵教学素材资源。
4.4.2 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教材开发实践
产教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源动力和维系的纽带,也是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桥梁。学院依托现代林业职教集团密切合作的优势,引企入教,先后引入福建金森、洋口林场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22 个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技术研发、教材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专技人员联合组建15个协同创新研发团队,瞄准林业行业技术发展前沿,进行果用乌饭等优良野生乡土植物开发利用和油茶生态种植、果实绿色保鲜等新技术攻关,形成了校企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并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以来,学院教师先后申报立项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62 项,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获得了软件著作权3 项、专利1 项、教科研成果30 项,校—校、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0 多个,共同开发特色教材达26 种、课程达90 门,主编出版规划教材8 种。
4.5.1 新技术推广服务实践
行业高职院校因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供需对接是实现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基础。开展新技术推广服务是行业高职院校紧密对接行业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福建生态强省建设的需要,主动对接林业行业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以林业调查设计院、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省级鉴定中心、校企共建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学院人才、技术优势,根据不同专业先后组织11 个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果树嫁接、果园管理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林下经济植物木通和七叶一枝花林下套种栽培等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44 项,实现技术服务与培训收入506.7万元。
4.5.2 科技特派员下乡精准扶贫实践
为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行业与区域发展实际,选拔18 名专业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区乡村、田间地头,送科技项目下乡,开展挂钩帮扶和精准扶贫实践活动,如挂钩帮扶光泽县,2018 以来先后现场指导林农540 人次,推广林业新技术15 项,扶持建设林木种苗基地,培育苗木200 多万株,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27 名,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林农脱贫致富,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和提升。曾获新华网、南平广播电视台和《闽北日报》等专题报道[6]。
几年来,学院通过基于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搭建了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为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支撑,为教师成长拓展了路径,整体师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先后培养专业带头人45 人、骨干教师127 人,副教授以上教师占35.1%,双师比达87.5%,有效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