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研读文本,优化教学内容

2019-08-30 08:26孔艳
求知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编者教学内容

摘 要:“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能否彰显“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价值,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文章作者以《工业革命》一课为例,从学生的角度、专业读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研读文本,对该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设计。

关键词:教材文本;教学内容;专业读者;编者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1]。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从“研读教材文本”入手。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阅历不同,目标完成指向性不同,因此他们在研读文本时必然会产生差异。作为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研读的文本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融入教学设计,还应该从不同的人的角度整合其对文本研读的信息,依据学生实际、课程标准进行取舍,探寻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设计。

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整合不同角色研读文本获得的信息优化和设计教学内容。

一、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文本:文字、图片建构的感性认知的冲击

从学生的角度在自然状态下研读文本,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获取文本信息。

在《工业革命》一课教学前对学生研读文本的情况进行调查,把学生的反馈进行整理,发现大多数学生首先是看图片及图片旁的文字,只有少数几位学生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头到尾的完整阅读;学生最喜欢读的是“蒸汽机车与马车赛跑”的文字片段,其次是书本59页的补充“瓦特及其发明的蒸汽机”;最后学生阅读时有87%的人对第一二段内容不喜欢。分析反馈问题,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在本课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文本是教学内容优化和设计的基础,是预设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预设越充分,生成也就越丰富。

二、从专业读者角度研读文本:知识、逻辑组成的理性分析的梳理

从专业读者的角度研读文本,是以专业素养为前提对知识体系的分析、梳理过程。因此专业读者研读文本先要让自己“读通”文本,然后“研透”文本。一般情况下,专业读者在研读教材文本时总会和自己固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比较,在知识框架的构建中进行查漏补缺,使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构建的是若干个知识体系框架。

三、从编者的角度研读文本:理念、主题融合的情理价值的升华

教材文本的编写是“根据课程标准,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2]。从编者的角度研读文本就是从文本中获取其价值取向、情感基调、目标内容。

《工业革命》一课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开始,也是关键内容之一,因此把握这一课的价值取向和内容目标是通篇学习的起点。

在文本中,编者在三处进行了材料增加和问题设置:第一是第59页的工业革命先在英国发生的因素,第二是对瓦特和蒸汽机发明的评论,第三是《机器的成绩》一书的记载。细细揣摩,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编者对这节课内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第一个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前后联系,突破教学难点;第二个材料是希望学生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实质,体会成功发明的精神内涵,进行价值观的升华;第三个材料是对工业革命影响的阐述,但也表明了立意,只谈“机器的成绩”。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解读方法有了雏形:可以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和师生对联系的认识突破本课的难点;可以通过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评析他人对瓦特的评价,实现感情升华;可以通过分析材料,感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四、结语

当教师站在“学生”“专业读者”“编者”三个角度研读教材文本,也就能读懂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材的立意、知识技能的科学性要求。综合三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主线、补充内容、调整内容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就能找到指导学生“读懂、读通”文本的技能和方法,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设计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05(2).

[2]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

作者简介:孔艳(1979—),女,浙江嵊泗人,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编者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
Nothing Has Meaning Is Easy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