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 吴俊英
前些天,原单位的几个老姐妹聚会,谈论起如今的生活,都觉得特别知足,不但吃穿不愁,而且穿的、用的都堆得箱满柜满。交谈中,大家不由得回忆起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有糧票、肉票,还有布票、棉花票,等等。那些票证对每家每户来说可珍贵了,家家都省着用、计划着用。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至少能穿3年,第一年穿长一寸,第二年穿正好,第三年短一寸。有时还用黑布接上个底边,然后接上两个袖头,再让孩子穿上一年。就这样了仍舍不得扔,留着给下面的弟弟或妹妹们穿那时的孩子们也不讲究穿戴,给什么穿什么,很听话。要是谁家的儿子准备结婚,起码得做两床被子,那就更难了一得攒很长时间的布票,自家的布票不够用就得向关系好的亲朋好友借。
那个年代,我们工人的工资也就十几元,家家生活都不富裕。就说棉被吧,有的人家连一人一床棉被都达不到;有的人家盖的被子只是棉花套,没有被里和背面,更别提被罩了。在当时,一床被要盖春、秋冬三季,到了夏天才能拆洗。
“吴大姐,你还记不记得,当年厂子里大家分布头的事呀?"聚会中一个姐妹问。怎么会不记得,那些布头还是我托人搞到的呢。
当年,一个朋友的哥哥在纺织厂当库房管理员,他们厂经常处理布头,其中多数都处理给服装加工厂”。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要是能搞到一些布头,分给厂里的同事们,既便宜又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自掏腰包买了两盒麦乳精、两瓶果子露、两瓶水果罐头和两斤蛋糕,凑个四份礼,拎着去了朋友的哥哥家。听说我的来意后,朋友的哥哥说什么也不收礼。他说,布头处理给谁都行,这不违反原则。但是不对个人、只对单位,一次处理一批,得装一大汽车呢。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和单位的领导说了此事,领导非常支持,并立即派出一辆黄河牌大轿车,拉回来整整一汽车的布头,可把I友们乐坏了。布头,就是不合格的产品,即出现跳丝、溅上油点等问题或超出规定的尺寸被剪掉的布料。当处理品卖给我们的布头有大有小,尺寸怀一。最后核完价钱,每尺布头才3分钱。
布头拉回单位后,我们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加班加点地干了起来。大家把所有的布头都打开进行分类,布头有花布或单色的白布、蓝布等,我们把布头按大小搭配均匀,然后再按种类分份,最后卷成一卷,用纸包好,在纸上写好几号和价钱,让同事们抓阄,抓着几号就买几号的布头。一上午的工夫,布头就卖完了。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工友们聊的都是布头的事儿,有的说下班回家就给孩子做条花裙子,让她第二天上学就能穿上;有的说要给丈夫做条裤子或给孩子做书包;还有的说要用几块白布做个被里……大家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大家谈得津津有味,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