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宝秋
2016年,随着AI的兴起,小米开始大力投入人工智能。2019年1月,雷军正式把AIoT提升为小米双引擎战略之一,“手机+AIoT”变成小米未来5至10年的最核心的一个战略,即双引擎战略。
小米投入AIoT有三大原因:第一,小米有能力做智能硬件,有很强的硬件设计、制造、推广的能力,小米亦是有着很强大的硬件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即雷军所称的“铁人三项“公司;第二,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小米推动大数据、开源发展。大数据是小米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给小米带来丰富多样的大数据。在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小米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价值,为用户提供各种智能的服务和个性化贴心的服务;第三,小米生态链的广深布局,在内部也被称为“竹林模式”。竹林模式有两个特点:野蛮生长,快速蔓延。竹林中每一根竹子就像一个生态链企业,每一颗竹笋就像一款生态链产品。故此,当下小米AIoT在全世界都很领先。比如小爱同学,它已经内置于智能音箱、手机、电视等智能设备。再往外延,很多智能设备都可以被小爱同学控制,小爱同学和这些智能设备构成了小米的AIoT的布局。未来,小爱同学将会成为小米的AI能力系统和AIoT控制中心。
当下,小米AIoT平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平台。全球联网设备数已经有1.71亿台,这个设备数不包括小米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如果加上这些设备,小米在全球则有数亿台联网设备。这些全球的小米智能设备,构成了小米未来打造AI赋能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的基础。
小米要打造的AIoT,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AI能力系统,今天很多企业讲全屋智能,而我们在小米推行的是无处不在的智能。未来,小米的AI能力,可以让用户获取无处不在的内容与服务。未来在家中,一句话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唤醒智能设备。
小米AIoT打法非常简单,可以简称为“1+4+X”,“1”是小米的智能手机,到今天为止,智能手机仍然是人工智能的最大的平台。“4”是小米自研品牌的几个重要智能产品,包括路由器、智能音箱、电视和笔记本电脑,“X”这个数字则代表更大的未知,代表着小米赋能的生态链的智能产品。
开源是我加入小米七年多来,一直在推行的工程师文化。小米早年是一家创业型公司,2018年上市,从铁人三项、云计算、大数据到AI和AIoT,开源无处不在,开源已是小米的一个重要技术基因。
去年,围绕AI,小米开始倡议广义的开源,也就是不仅鼓励代码的开源,还要鼓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有了开源可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提倡更加开放的开源。近几年来,在开源领域逐渐出现了一个现象:某些“统治”了重大开源项目的AI巨头或互联网巨头,在这些开源项目上慢慢形成一个寡头垄断的局势,这些项目的代码虽然是开源的,但项目管理本身并非真正的开放。这些企业在开源项目的管理上不够公平、开放,因此其他的人和企业难以深入参与到项目当中。
在AIoT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提倡广义的开源和更加开放的开源。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开源。今天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开源软件基础上的,大数据和AI领域更是如此。小米的AIoT,从云到边到端也都离不开开源。小米是一家个人智能设备公司,端上的AI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从云到端到边上,小米都需要深度拥抱开源。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2016年,小米Cloud-ML开始深度布局AI后,小米通过利用开源软件快速打造云上的机器学习平台;2018年6月28日,小米发布了深度学习推理框架MACE,在业界有很强的影响力;OpenBase,一个开放的中文知识图谱项目,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特殊的大数据,需要更加开放、共享的环境。
另外,小米在Apache HBase项目上打造了一个拥抱开源的经典案例。2018年,小米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贡献量就接近全球整个社区所有贡献的四分之一。并且小米内部自研两年多的KV系统Pegasus,填补了很多HBase不能很好支持的场景。
开源与开放是分不开的。2018年,在小米的内部开发者大会上,我曾讲过,AI的竞争最终将是开放生态的竞争。小米是一家开放的公司,是一家推崇共享精神的公司,小米的AIoT生态必须开放,开放中不仅有软件的开源,还有系统的开放、API接口的开放、标准的开放,围绕这些小米会连接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连接软、硬件开发商。
AIoT是小米至关重要的战略,开源在这个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会继续大力拥抱开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开源的技术,通过小米的布局,更早、更快地实现小米的梦想,也就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