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江淮汽车发布了“关于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提到,北京环境局经检验后,认定江淮汽车3辆新车检测结果中的车载诊断系统(简称OBD系统)功能性检测不符合标准要求,不应作为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将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当成排放检验合格车辆销售的客观事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二款规定的“以次充好”的行为。
据此,北京环境局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责令江淮汽车针对污染控制装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的违法行为停产整治,没收违法所得879836.54元,并处货值金额(货值金额84740800.00元)二倍罚款169481600元,共计170361436.54元。
江淮汽车在公告中称,本次抽查的车辆为京五排放标准(第1阶段)的载货汽车产品,只在北京销售,该款产品共计765台,随着2018年9月1日北京实施京五排放标准(第2阶段),该款产品已经停产,因此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但江淮汽车表示,本次罚没款将计入2019年公司损益。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江淮汽车首次面临排放违规问题。2014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江淮重卡通过修改车辆合格证上发动机的型号和编码,以国三排放标准的车冒充国四标准的车。尽管当时江淮方面澄清道:该行为是经销商所为,将严格管理销售渠道。但《焦点访谈》调查认为,这种排放造假没有厂商的配合是做不成的。江淮最终受到了处罚。
控制污染物排放是汽车企业的一大难题,也是环保部门监管的重点所在,而一旦车企涉嫌违规排放,便很难全身而退。2015年9月,德国大众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指认,大众部分柴油车在接受尾气排放检测时造假,实际行驶状态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当时,大众集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10亿欧元罚款的代价。国内行业也有不少例子:2018年1月,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因对污染控制装置弄虚作假,环保部责令两家企业停产整治,开出了总额达3800余万元的罚单。
这次,江淮汽车踩到了这根红线,免不了大出血一番。
然而,江淮遭遇的难题不止于此,根据2018年公告,江淮汽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82.02%。
目前,整体车市不景气,涉嫌造假的江淮被罚,对其原本已经较低的盈利将造成拖累。江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23.52万辆,同比下降6.78%。另外,据江淮方面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6463.59万元,同比下滑69.13%。
至7月8日收盘,江淮汽车的股价下跌6.43%,已跌至5.09元/股。短短一天,市值蒸发约6.6億元。
江淮汽车或将进入“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