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

2019-08-30 09:07杨士漉
上海商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贷员道德风险信贷风险

文/杨士漉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指出了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重要成因,也引导了设置信贷业务流程规制。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使得借贷双方掌握的信息相对平等,是将该理论运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最终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贷款流程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借贷双方的良性合作。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向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该理论出发点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时会产生信用问题。发生在交易前的信用问题被称为“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后的被称为“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概念是:处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类人员,对所需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

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方获益不平衡,可分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二)事前“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出现在交易发生前,它的含义是信息缺乏的一方无法对商品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减少支出和损失选择了价格更低的劣质品,造成市场价格下降、优质品被劣质品驱逐市场的后果。

(三)事后“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出现在交易发生后。它的含义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交易一方参与人因为没有能力或成本太高无法及时知晓另一方的行动,对方的情况变化影响到交易后续履行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使得信息劣势的参与人遭受损失。道德风险的发生与交易双方的道德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当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使自身获得最大收益,而做出伤害信息缺乏一方利益的行为时,其自身的道德感不足以约束它的行为。

二、信贷风险与管理规程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看出,交易前与交易后面临的实际信用问题,预防信贷风险也可以从借款前与借款后分别着手,针对风险现象制定相应业务流程和应对措施。

(一)风险现象

根据逆向选择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对申请人(企业与个人)的真实状况的了解,使得银行难以判断众多申请人的信用水平不敢轻易放款,让信用程度高的申请人难以获得或获得足够贷款、低信用水平的申请人反而可能乘虚而入,造成信贷配给现象,高信用水平申请人即使愿意以更高利率借款也很难获得银行信任。

根据道德风险理论,由于借款人状况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不能仅凭贷前信息完全信任借款人,信息不对称会削弱银行放款后对借款人的监督跟进,无法知晓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变化。没有银行愿意发放不确定能否顺利回收的贷款,这种没有保障的后续监管同样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放款意愿,且不利于银行与申请人建立良性的借贷关系。

(二)管理规程的制定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信贷操作的基本流程。贷前调查与贷时审查审批、贷后检查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环节。

归纳如下图表: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当确保银行为申请人信用评级制定的评分制度合理全面、贴合实际行情;将评级指标运用在流程中时,应确保银行员工不受干扰的落实执行,每一次评级都应该一视同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为消除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务必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还要公开透明,若客户对结果有疑问,双方应当进行积极的信息交互,而不是消极对待,这不利于建立良性的交易关系,也有悖于银行服务企业推进企业发展的宗旨。

三、防范与对策

我国当前的信贷业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明确的流程环节,但信贷风险还是时有发生。贷前调查与贷时审查审批可以防范逆向选择带来的交易前申请人信用质量无法确认、贷后检查可以防范道德风险造成的交易后无法掌握借款人偿债能力波动。

(一)对不规范借款人的惩戒措施

我国目前对在信贷业务中对“三违”借款人采取的主要惩戒措施按严重程度分别有:催收、警告、罚款、公告批评甚至限制其参与融资活动,必要时可将该客户纳入信息平台系统黑名单。惩戒措施不只是用于震慑、警醒,在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被证实、后果产生后银行应当坚决执行惩戒措施。对“三违”行为持零容忍度,标准要严格要实在更要落地。对加入黑名单的“三违”者坚决不让步、限制要彻底、惩戒有力度。要树立惩戒机制的绝对威信,提高“三违”行为的成本,使借贷人遵纪守法按规矩申请办理,行使职责履行义务,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放款前达到要求、放款后因变故无力偿债造成不良贷款的情况也大量存在,面对该类客户应当纳入持续观察名单,并告知其他银行以防出现“拆东墙补西墙”、堆积风险的行为。建立银行间交流平台有助于信息互通,有使“三违”者不再有机会“另起炉灶”、故技重施,一旦发现即刻掐灭。

(二)严格内部人员道德约束

银行内部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案例反映出银行领导干涉信贷业务、承办人员隐瞒信息不报、不同职级人员接受申请人或上级暗示更改评级结果、对“三违”人员的惩戒迟迟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尽可能降低此类道德风险,对银行信贷人员道德约束的管控势必要严格,对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一是银行内部的党员应当起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拒腐蚀永不沾、坚决抵制不良风气,脚踏实地认真工作,为营造风清气正信贷氛围树立榜样。

二是银行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一把手应当成为正直的“上梁”,支撑好银行的构架。在平级之间当建立交错的制衡关系,对下级发出的关键指令应存档留底,要确保每一步都建立在资料属实、信息完备的基础上,要营造有问题及时反馈、指标有据可依、结论来自实践的工作氛围。带头执行与遵守规定规矩,给信贷员做表率。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值得带领更优秀的信贷员。

三是信贷员队伍要精良。商业银行的信贷员担负重大责任,经手的金额很大。对信贷员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要调查评定,选拔银行优秀人员从事信贷工作,对考核不合格信贷员要从现有岗位上换下来。

四是要进行不间断的培训。无论是银行领导还是信贷人员都要参加培训,要形成制度。不允许有特殊的人不参加培训,银行领导和各层面领导尤其要积极参加,防止培训只是信贷人员的事情。

四、结语

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在商业银行信贷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使得银行与高信用借款人达成良性合作。借贷双方都有权利了解应得的信息,也有义务给予应当付出的信息。

银行面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客户信用水平判断困难、后续还款难以跟进时,可以通过在贷前调查与贷时审批审查、贷后检查降低风险。银行信贷员队伍应当政治可靠、专业精良,灵活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有准备地面对并降低风险。最终达成银行有备无患、借款人信用达标、按时还本付息、双方信息充分、市场得到清理的平衡局面。

当前商业银行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贷业务流程。可以从加强惩戒措施落实和银行内部监管两方面着手,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惩戒措施不仅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使越雷池者付出高额成本,也让所有不良记录在银行面前一目了然,不再有漏洞可钻。加大信贷风险的管控力度,关键是要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工作细致、创新开拓的信贷员队伍。党员是榜样,领导带好头,员工称其职,队伍精专优。有了这样就能有力地控制好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信贷风险,让参与市场的借贷双方尽可能远离风险、建立借款人与银行间的良性借贷关系。

猜你喜欢
信贷员道德风险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疗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农信社如何破解从严问责下的贷款营销难
贵州省修文联社推行信贷员客户经理制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