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微微
【摘 要】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种种风雨考验,取得了伟大成绩却也从未放松警惕,放松对党的治理。十八大指出党依然面临着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种危险产生了四种疑问:能否在新的时代有所作为,能否经受住新时代的挑战,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抵挡住市场经济的腐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是杜绝四种危险、消解四种疑问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四种危险
中图分类号: D26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0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47
改革开放40周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是否能适应这些变化并不断发展是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早在十八大就指出,面对改革开放与体制转型,一些党员呈现出不适应性,表现为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要解决党内存在的四种危险就必须从党自身入手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宗旨和理念一直坚持从严治党。毛泽东早在井岗山时期就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党的作风建设。1985年,中央文件《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2]。此后江泽民和胡锦涛围绕“从严治党”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党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能力和制度等几大方面把从严治党推向了新的阶段,体现了治党的全方位、严标准和常态化,是化解四种危险的根本路径。深刻理解四种危险的内涵,领悟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何能化解四种危险是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1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否在新的时代有所作为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精神懈怠”是由于长期的执政生涯中,一小部分共产党员逐渐产生的对党的信仰不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弱化而产生的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不上进的一种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
精神问题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3-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区别开来”[4]、“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可知,人是“类存在物”,有意识的能动的改造世界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6]。这种精神能力能爆发出无限潜在能量,帮助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精神懈怠是人类力量与意志的丢失,它使得党员面临困难松懈懒散、消极沮丧,而一旦失去了主动任事的积极性与意志,则必将“政策空转,失信于民”,必将放任工作中的违法乱纪形为,必将导致改革开放事业的停滞。精神懈怠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政党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周期率。1945年“窑洞对话”中黄炎培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人、一家乃至一地、一国大凡创业初期由于面临着生死考验,“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最终导致“政怠宦成”[7]。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让少部分党员放松了精神,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的困难又让少部分党员产生了畏难心理和沮丧心理,逃避困难、庸碌无为,导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受损,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如何防治这种危险?
首先是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面对四种危险,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只有坚守理想信念才能抵制诱惑、克服松懈、屡经考验、任重负远。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理想信念高于天、立于地,大理想还需有小作为。中央颁布了“八项规定”,开展了“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倡导全体党员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通过这些小作为“寓大于小”把坚守理想信念落到实处。
纠正精神懈怠,坚定理想信念,就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十八大以来,党的民主生活会定期开展,并形成了法规。党员们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中加以改正,同时充分沟通、消除隔阂。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帮助党员触及了灵魂、找准了问题及时整改,时刻在党员心中形成压力,督促党员毫不松懈、保持斗志。习近平指出由于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单纯依赖规章制度,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9]。
2 能力不足危险——能否经受住新时代的挑战
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围绕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相关执政机制,在“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社会三者关系(也即党政关系、党群关系)”[10]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不景气、局部冲突、全球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愈发严重,复杂的国际形势给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就国内而言,改革进入攻坚闯关时期,问题更为复杂;同时不断出现的新事物,也对执政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应对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坚持不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正确加以运用。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必须加强学习,战胜困难。邓小平曾指出:“一旦改革中出现了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就开始唉声叹气、悲观不前,甚至开始怀疑起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来了。这些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尽管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却不懂得理论联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11],因此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思想上充足电遇事才能胜任,才能够解决问题。
其次是执政方式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获得了全面而广泛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要求传统的执政方式发生改变。传统执政方式下层级制、单向沟通不再被推崇,信息透明化、公开化是人民新的诉求。网络舆情的狂风巨浪也要求执政党能够正确利用新媒体,强化与人民的网络沟通,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因此转变执政方式也要正视互联网的影响,跟上形势、顺势而为。要建立网络问政平台,与人民群众即时沟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通了政府网站,真正與人民做到线上线下即时沟通,成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此后政府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相继开通,为网络问政建立了平台保障。2013 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卡通形象爆红网络,人民亲切把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习大大”,这些都说明只有改变执政方式、善用新的事物宣传自己,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3 脱离群众——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保障。1957年6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把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比喻成血肉联系。所谓血肉联系是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融为一体、生死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继承了这种提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多次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界定为血肉联系。明确提出并被以后的中央文件延用、形成规范的是江泽民1989年关于群众工作的谈话,他指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始终维持下去,2009年胡锦涛指出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方法措施,他要求官员的权力要用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官员的情感应时刻与人民群众的情感维系互通,身为官员应时刻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并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因此是一个需要永恒研究的课题。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党发展强大的关键所在,脱离群众,党就会失去依托,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关于脱离群众的危险列宁也做出过尖锐警告:“当一个政党与它的人民渐行渐远,却不加以阻止、揭露和斗争,任其蔓延,这个政党终将会异化、变质,成为一个人民群众不需要、鄙视并且唾弃的党,最终失去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地位”[12]。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痛心地看到一小部分党员作风问题凸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盛行。有些干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走形式、走过场,应当办理的事情不办理;有些干部喜欢摆架子,认为自己比人民群众的地位高,藐视群众、对群众不理不睬;有些干部丧失理想信念,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逐渐奢靡,追求享乐、沉迷物质,终至贪污腐败,损害了党清正廉明的形象,使得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产生了裂缝。凡此种种,背离了共产党执政的初心,使党群关系恶化。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如何修复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实践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了“八项规定”严肃党纪、遏制歪风邪气,紧接着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对领导干部作风提出严格要求,开展“反四风”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宣扬优秀的革命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遏止一些干部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之风;大兴实事求是之风,以解决一些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大兴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问题。重拾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深入人民群众,多听民间疾苦,情感上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以解决一些干部与人民群众感情淡漠的问题。
其次,严格遵守中央相关纪律规定,有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巡视整改与排查、扫除,把群众路线的理念常态化。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规章约束、思想教育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 消极腐败——能否抵挡住市场经济的腐蚀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受到了挑战。市场经济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价值规律的主导,要求商品之间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体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是被异化成物与物的关系后,商品拜物教就随之产生。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在商品社会里人们对商品乃至货币的普遍而持久的狂热崇拜,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滋生金钱崇拜的土壤。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一小部分党员忘记了无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到政治生活当中,以自己手中的权力为筹码换取其他不应得利益,从行为上损害着共产党的形象;同时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也强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从思想意识上腐蚀着党员队伍的理想信念。腐败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违法乱纪、伤害人民利益,而且会使党的队伍发生异化、逐步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那么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应对腐败?
第一,严厉惩治腐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把腐败当作沉疴痼疾,强调必须下猛药重拳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零容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已累计有270371人因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得到了惩处,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0510人”[13]。习近平指出腐败如同毒瘤,只有忍痛割除,党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日趋复杂的改革中取得胜利、长久不衰,“纪律的执行会越来越严,反腐败越往后会越抓越紧”。这说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彰显了从严治党、与腐败斗争到底、取信于民的决心。
第二,建立反腐败的长效机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要以依法治国为背景,权力应在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内行使。他还指出要在党内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所有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应该严格按党内规章行事,不允许有不受党规约束的党员。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是反腐的硬性约束,两者一起构成了长效反腐的刚性机制;同时,他指出要抵制特权思想,建设廉政文化,在思想上杜绝腐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反腐败的柔性约束,可以看出反腐败的多重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房广顺,符豪.改革开放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创新发展[J].党建研究,总第526 期.
[2]方涛.从整风到全面从严治党话[J/OL].[2015-04-13].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413/c40531-26834456.html
[3-6]赵峰.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自由与制度[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5(6).
[7]陈春龙.论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J].甘肃社会科学,1992(3).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414.
[9]吴怀友.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论纲[J].毛泽东研究,2015(7).
[10]陈蔡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基于执政的本质、功能及过程的整体性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5(6).
[11]郑又贤.关于“精神懈怠”及其防治的理论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12]彭国昌.保持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13]苏继文.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