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万勇
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有战略性眼光、前瞻性布局、科学性创新,更要具备大国重器的责任与担当,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基层调研时感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尤其是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更多的是靠外部推动。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企业主体意识,集成各方资源,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涌现的生动局面,在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带动更多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先行者、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力军,应成为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目标追求。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企业动力不足、发展乏力等问题。分析原因,可从企业和工作两个层面上查找。
企业层面主要有: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储备不足。比如,我们调研的苏南某县级市今年要完成净增16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任务,但符合申报条件的仅120家左右,缺口较大。二是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来说,因为所得税减征的激励失效,加上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不少企业不愿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有利润的企业来说,有些企业或因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会带来严格的财务监管,或因为门槛高、手续多、时间长、工作量大、获益不明显,不愿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目前国家出台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明显优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征政策,比如,不限产业领域,不需专家评审,优惠额度大,且新的小微企业涵盖了大部分科技型企业,为此,不少小微企业没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意愿。三是企业竞争力不强、通过率不高。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较高,在创新性、成长性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由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导致销售或净资产方面的成长性较差,评审通过率不高;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知识产权拥有量低,这也成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制约。
工作层面主要有:一是申报程序比较复杂。基层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需要的材料繁琐、程序复杂、工作量大,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三年,期满后需重新申报和评审,增加了企业负担。有些高新技术企业期满后,由于成长性不够、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研发中心转移等因素放弃重新申报。二是申报成本比较高。基层反映,企业通过服务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成本在15万元以上,尽管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但与企业意愿相比还有差距。三是申报要求比较严格。通过率不高,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四是后续维护工作量大。企业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有效期内,需要每半年、全年报送相关报告、报表,且数量较大,不少企业感到增加了工作负担。此外,有些地方考虑税收问题,不愿意规模大、效益高、成长好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存在短板和不足,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但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更多地来自外部推动,比如,税收减征的优惠、申报费用的补贴、政府部门的引导,等等,一旦难以享受优惠政策和相关补贴,企业就没有申报积极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使不少企业难以通过评审。必须从破解这些问题入手,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其内在动力活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更大突破。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核心在“高”“新”。分析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研发人员占员工比重、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指标等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因此,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将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是抓创新投入。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首要条件是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最重要、最普惠的办法是落实创新政策。只有把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企业投入、政府免税”的机制,营造政府与企业共担科技投入风险的氛围,才能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形成企业舍得科技投入的良好局面。此次调研,我们实地考察了一家专业生产微波电子陶瓷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减征所得税额不断增长,在创新政策激励下,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提升,今年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5亿元,比去年翻一番。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中央和地方鼓励创新政策落地生根。
二是抓研发机构。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固定场所、有研发经费、有科研设备、有具体研究方向”要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网络。要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一方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层次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推动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研发体系,就地引进利用高端人才资源,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抓技术研發。引导企业依托研发机构,着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引导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抓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条件,不少企业因为这个短板而被拒之门外。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为抓手,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全程参与创新活动的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有机结合、知识产权确权与实现市场价值有机结合,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
五是抓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追求、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家的联络沟通机制,促进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此外,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抓梯度培育。推广南京等地的经验和做法,实施分类培育计划,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努力扩大科技型企业总量规模。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更好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既需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也需要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调研中,我们感到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加以解决,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标准,各地可围绕重点产业,以及科技与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由科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标准和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入库培育,并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要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构建完善“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要加强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
二是着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政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对入库培育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资助额度按企业上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确定。整合各类创新政策并扩大支持范围,引导支持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机构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与转化服务。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主动授信,并结合风险补偿、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式,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着力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程序。针对调研中基层反映的问题,进一步简化认定工作流程,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着力减表格、减环节、减时间;改革申报流程,取消不合理的前置环节,用好中介机构专项审计报告内容,相关部门加强事后监管;合理界定研发费用归集范围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内容,加快审核速度,并探索实行放开申报、即时受理、每月审核;对评审不通过的,及时向地方和企业反馈原因,推动企业加以改进。同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退出机制,三年期满的高新技术企业不需重新申报,而是根据考核标准实行动态淘汰。
四是着力提升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培育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更好满足企业需求。此次调研中,基层反映专利审查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要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优势,加强沟通合作,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速度,努力缩短专利授权周期。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