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紫砂作品“风湘壶”创作实感

2019-08-29 09:48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风箱壶把紫砂壶

曹 倩

紫砂壶不矫揉造作,不施粉彩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日常用器之一,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传统文化中既可以将喝茶看做是一种日常的物质享受行为,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古时的社会生活结构说起,我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时间,人们都在和饥饿做抗争,在古典文化中,甚至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这与前面那句柴米油盐酱醋茶实际上核心都是同样的事物,那就是喂饱自己。在经历着后工业时代的我们而言,日常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有两部分组成,除了满足个人的吃喝睡,还需要各种娱乐,有线电视、互联网,音乐、绘画、体育等等等等,这些众多的事物,满足了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的需求,或者更简单的将其称之为精神需求或者文化需求。

《风 湘》

那么在电还没有被发明应用的古典时代,就没有精神文化的需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需求就体现在最后一个“茶”字上面。在紫砂艺术最初时期,紫砂匠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之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紫砂壶一直处于“日用品”的地位,不需要满足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而随着文人墨客表现出对紫砂的喜爱,这些社会中更有地位的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紫砂壶也就开始向着工艺的方向转变,而随着这个转变的过程,紫砂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开始转变,没有文化不再是这一群体的标签,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制壶名手,他们的作品无不闪耀着文化的璀璨之光,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但在整体社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在需求的推动下,自发的创作出了具有浓重文化艺术意义的美妙作品,所以没有文凭并不代表没有文化。多年的创作实践让笔者醒悟其中的道理,眼前这件作品“风湘壶”就是基于以上的理念创作而成的。

很多经典的紫砂造型都有一个现实的源头,经历过漫长时光以后逐渐衍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例如“石瓢壶”,并且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衍化成为了“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满瓢”等等,作品“风湘壶”同样也是如此,它的原型来自于如今已经很难见到的“风箱”,这是一种通过压缩空气产生气流,使炉火旺盛的装饰,古时最常见的木质风箱由木箱、活塞、活门组成,是灶台、铁铺常见的辅助工具。作品“风湘壶”的造型便由此而来,它有着天然古朴的质感,有着岁月斑驳的痕迹,所以在调配泥料的时候,掺入一定的砂砾,使其表面的肌理显得粗犷,简洁的壶面,扣碗似的壶盖以及层叠阶梯状的壶肩构成了壶形态的主体,虽是圆器却显示出几分方的特征,壶流如鼓风口,流窄腹大,犹如正在出气,而全器最大的特征便在于握把似的壶把,这件壶把的造型同以前风箱所使用的把手如出一辙,将这一十分显眼的特征以这种最为简洁的方式塑造呈现了出来,将整件作品营造出一种古朴明快的节奏韵律感,就像仅仅提供了一个引子的石瓢一样,其余的部分需要自行想象。由此观之,此壶在线与面精心编排中凸显了一种朴素自然的气质,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造型设计中却包含着手工艺人对于线条运用的静心思考。

这件作品单纯从形体特点来看,似乎关键在于那显眼的壶把,但事实上,倘若没有壶身紧凑明快的结构设计,壶把再如何显眼,亦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此作设计的绝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它能唤起我们对古老事物的记忆,却又不详细展示出来,让人只能感受到一个模糊的轮廓,进而通过这种轮廓联想到古典时代,那种质朴劳作的生活。

结语:紫砂壶形体创作的道路不断继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释,是一种艰难而有趣的过程,凝练的形体,抽象的表达,将过去的种种美好孕育在充满变化的未来之中,这就是艺术创作者所要做的,让美不断传递,让精神获得延续,美好的艺术和文化便会不断传承。

猜你喜欢
风箱壶把紫砂壶
论手风琴风箱的重要性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抖风箱在手风琴演奏中的作用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一粒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