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东
(四川美术学院 油画系,四川 重庆,400053)
2017年学校放暑假之时,任职于中国美院的佟飚兄来电告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将面向长江以南的高等艺术院校选录学员,建议我准备好作品资料报名参选。我虽也曾画过几次主题性创作,幅面尺寸也较大,但对于国家重大主题性题材创作还未系统、深入地了解研究过。国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组织实施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并结合创作项目培养中青年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对此我充满期待,更期望能通过这样高层面、高水准创研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金秋之时,很荣幸如愿被选入了创研班。中国美院按文化和旅游部的部署要求,在开班之后迅速安排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杭州为学员授课,讲解国家重大题材创作的理论知识要点。根据选题方案,结合自己创作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菜篮子工程”这一主题。
首先是审题、解题,找到选题的主题性要点。最初我觉得“菜篮子”无非就是和菜有关,简单的将画面理解为老百姓买菜、农民卖菜,以及农贸菜市场的场景。先入为主的理解把自己的着眼点停留在普通农贸菜市场这个狭窄的范围里了。因此我深扎到不同的菜市场,收集了不少素材,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方法构思了几组菜市场的场景式草图,画了许多人物,场面也相对较大,但始终感觉到这些画面还没有解读出这一主题的深刻含义,并未触碰到核心要旨,若要对应“国家”这个主题好像有些不尽如人意,甚至单薄。
经过与文旅部专家学者的多次交流沟通,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专家刘金田先生指出“菜篮子工程”的题眼在“绿色”二字。正是这宝贵的“绿色”二字启发了我,把我的关注点从菜市场脱离出来,重新思考审题,研究“菜篮子工程”的含义。我查找了大量资料,分析“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内涵,从“绿色”切入,深度挖掘选题的具体主题性。
新中国在一贫如洗、千疮百孔的基础上建立,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的生活比较贫瘠。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了保障,但副食品供应仍有紧缺。在1988年,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旨在缓解当时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菜篮子工程”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的问题。随着时代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菜篮子工程”亦与时俱进,日趋完善,成为一个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效益工程,一个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国家继续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三绿工程”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市民得到实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亿万百姓最直接、最深切地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菜篮子”带来的高品质生活。“绿色”给我们带来了清新、鲜活、明亮、沁人心扉、生机勃勃、欢乐愉悦、幸福满足、大美大爱、抒情自然、心灵自由……我逐渐体会到主题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找到具体切入点,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转化成一个感人至深又具有主题意义的画面。现实主义主题创作不仅是个人内心对真实的渴望追求,更是一种宏大的主题叙事。在抽象的选题里找到具象的主题性,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的东西,拨开云雾见月明。
《超市》 赵晓东
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的关键是要“见人”“动人”“感人”。思路一经打开,具体的画面感也逐渐清晰明朗。经过反复构思,绘制上百张速写草图,慢慢归纳出主题思想。最后,决定以组画的形式表现:“绿色通道”—批发物流平台、“绿色基地”—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绿色消费”—老百姓吃到放心蔬菜,以及菜农的收入稳定增长和人们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看稿会上,文化部专家学者一直认为“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消费”三个方面更能完整反映出“菜篮子工程”的主题,肯定了三联画形式的创作。
随着草图的深化,画面各种问题和难点也随之而来。我心知这样的状况是正常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创作者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迎难而上,找到问题难点,有效地处理解决。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并置重组,将过去、当下“菜篮子工程”的发展形态糅合于三个画面之中,而三个画面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精、气、神的整体。在宏观来看,画面叙事格局要大,以“绿色”为主调穿插行走在三个画面之间,控制画面的节奏感。用新颖的视角表现人物姿态和组合,使人物与场景、空间、道具之间形成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以饱满的构图,呈现感人至深的视觉冲击力。三联画即是用三个片段式画面阐述一个主题,或以中心画面主导视觉中心与主题要点,左右两边的画面辅助烘托作品的主题氛围。但无论怎样表现,三个画面都必将是围绕一个主题表现,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窥一豹而见全身,“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市场”三个不同的场景阐述了“菜篮子工程”生产、批发物流、百姓放心消费的不同环节,反映的却是整个“工程”完整链条的状况。将生产作为中心画面,突出表现蔬菜生产基地给亿万百姓带来丰富多样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给劳动者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以及生活的改变。“菜篮子”的大丰收,各种各样的蔬果堆积成山,鲜活喜气,生机勃勃。人物选择以充满力量感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子形象,以微仰视的视角表现三个正在齐心协力抬出满筐鲜红诱人的西红柿的场景。画面既真实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许这三人正是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青年学子,青春的汗水洒在绿色阳光的土地上,脸上洋溢着丰收带来的喜悦,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三人为众,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的青年愿意留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希望。画面的结构力量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使中心画面的张力感增强。
赵晓东 《超市》 局部1
赵晓东 《超市》 局部2
赵晓东 《超市》 局部3
赵晓东 《超市》 局部4
赵晓 《超市》 局部5
左幅画面表现“绿色通道”—批发物流平台繁忙的劳动场景。只有深扎到蔬菜批发大市场才能收集到鲜活生动反映绿色物流通道的主题素材。每天清晨,蔬菜批发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喧嚣繁忙,大车、小车、三轮车、板车,来来往往,车水马龙;菜农、大老板、小老板、装卸工、搬运工,人们大声交谈,走路带风。在这里,各种各样的蔬菜被打包后分流转运,高效率的运转保障将最新鲜的蔬菜及时投放市场供人挑选。一辆满载蔬菜的大货车打开车厢门,三位装菜女工站在车厢里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一位壮硕男子扛上刚刚称过比身体还大的蔬菜包送到板车上;另一位刚刚接过车厢里递出来的蔬菜包准备送去称重。画面左侧站着一位红衣拉车女工,一直关注着搬运工,仿佛在催促他快一点;最右侧是一染发时尚女青年一边称重一边算账,好似刚收过钱忙里偷闲地坐在地秤旁边;右后侧则是忙碌中抽空喝水的搬运工。整个画面人物形象表现一种动态交流的关系。前后、左右、上下围绕卡车和板车构成的空间进行不同人物的调配穿插,形成忙碌有序的劳动工作氛围,呈现出劳动之美。
右幅画面则突出“绿色消费”的主题,把题材范围从农贸菜市转移到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城市超市卖场,因为这里是百姓生活的日常片段,浓缩了时代剪影。广大百姓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更精致美好的生活。在超市里,无论是繁忙劳作的工作人员,还是闲庭信步的购物者,在悠闲与忙碌的神态中,以一番兴旺祥和景象寓意百姓生活的幸福温馨。画面以一组青年夫妇为核心的家庭组合,向两侧扩展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物形象。年轻夫妻带着一双儿女在明亮的货柜前挑选时蔬,夫妻俩面带微笑,关爱地注视着儿女。女孩子旁边站着一个怀抱卷心菜的男孩,带着调皮好奇的笑容转头注视着姐弟俩。男孩后面是一位衣着时尚光鲜的青年女子,正对着手机说话,或许是在告诉男友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要他早点回家吃饭。画面右侧走进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怀抱着刚从货柜里挑选的蔬果,目光遥落在调皮男孩身上。最左侧则是一位穿红色工作服的超市女员工,正在专心致志地打理手中的蔬菜。画面以摆满绿色果蔬的货柜为背景主体,借助超市多重灯光组合形成特有的光影经营画面空间层次。这三个画面表现了在平凡真实的场景中提取感受到的不平凡的东西。
经过几个月的深化细化草图,终于通过文化部专家组的严格评审,进入正稿放大绘制阶段。在杭州中国美院宽敞的画室里,三张2×2m的大幅画布静静地倚墙而立,摆在我面前仿佛是一个个静默矗立的关隘。草图放大到正稿上,诸多问题随之而来—人物的大小比例关系;画面空间分割大小在草图上表现良好,但放大到大画布上的比例如何处理;蔬菜瓜果放大后的摆放是否协调等。于是一切从“线”开始,先是理清楚画面结构,以及人物、道具、场景的具象结构线,与画面构成关系的抽象结构线,尽量做到心中有数。造型是现实主义创作中最根本的课题,人物的面貌特征、比例动态,直接反映出创作的审美取向、个性特点。一道衣纹褶皱,一束光影,每一根线条都在画中形成独有的意味和秩序。从放大线稿到辅色彩大关系,一再提醒自己不能着急,稳一点、慢一点,多思量一下,再观察一下。充分考虑三幅画面调和相互关系,把握完整性。运用色彩塑造形体与空间,多调性的“绿色”穿行于三幅画面如“绿色协奏曲”,营造出生动、鲜活、动人的画面。人物身上的暖色,与果蔬的暖色配置凸显温情和希望。红、黄、绿、蓝……每一个色调即是一个音符,它们在画布上跳跃,和声唱响,歌唱生活,歌唱丰收,歌唱人间温暖。
自习画伊始,便笃定热爱具象写实这条艰辛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之路。长期受教于学院严格且系统的造型训练,一直尝试将传统学院的油画语言与个人艺术审美相结合,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吻合。在此次创作中强调油画本体语言在画面中的体现,追求油画的厚重感、层次感,在画面每一处刻画苛求精准,笔笔分明,见力显形,用笔流畅爽快,用色淋漓,用力量感、运动感的笔触构架出画面的情绪与节奏。在团块式油彩的堆叠中,线条穿插并置,其过程犹如不停地进行加法减法的运算,反反复复、重重叠叠,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回到整体。全情投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中,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形神兼备,从现实生活普通人中找到典型性的形象素材,避免照片式图像化。用笔用色在充分理性考虑后又能呈现出绘画语言的偶然情绪,某些局部甚至用笔略显夸张,好似画过了一点,却始终保持住画面的轻松、生动、鲜活、纯粹感。边线的处理尤其重要,虚实、长短、急缓、张弛、疏密之间表现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边线即是形,更是空间,这个空间必须有厚度、有节奏、有情绪。
三个画面打破平铺直叙的处理方式,以情造景,突出主题性,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可读性,感染力。画面是静止的,涂抹的每一笔都是为了用凝固的色彩去表达一种流动的节奏,营造交融的气氛,仿佛这个场景就在眼前刚刚发生,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与画中人对话的感受。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倾我所有。每天清晨,穿越象山校区来到九号楼画室,泡茶画画,如是半载。有时真是越画越苦,而这种苦只有投入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才能感受并体会到。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别无他途,唯有勤垦。
2019年4月的杭州,春阳暖人。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第一轮创作验收时间的临近,作品也最终打磨完成。看到作品装车缓缓驶出象山校区,一时感慨万千。绘画这一最基本的传统艺术方式在当今时代更加多元,创新和传承永远是对立而交融的命题。近两年的学习创作耗尽了我全部精力,但收获更多。艺术创作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菜篮子”的题材就是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油盐柴米,深扎到生活,感受提炼主题的深刻含义,找到点点滴滴的感动,在“细节琐事”中倾注严肃的、不妄言欺世的用心。
当下各种艺术媒介如雨后春笋在新时代丛生,新的形式,新的语言,不断突破绘画原有模式和诸多限制,拓宽了艺术领域,架上绘画似乎不变得可有可无了。甚至被一些人预言将消解灭亡。但油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门类,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会更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绘画的道路愈加宽广。我将个人认知、理想和立场融入到《幸福的菜篮子》的创作里,用两年时间打破、重建、糅合、积累,深刻感受到要创作出一件感人至深的作品必须通过深入生活,潜心正视自己的真实内心,坦诚地热爱生活,将个人创作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成长经验和社会情怀紧密联系,真实表达自我审美,以最贴切的形式语言传达最鲜活的个人感受,让作品透出身处这个美好时代中人的尊严和温情。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