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潭碧水,是宜居生态的底线,事关群众福祉,事关长远发展。向着目标出发,依法防治水污染,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人大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为守护碧水清流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农村河道淤积和污染均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灌溉排涝能力,而且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为关心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18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河湖管理的通知》,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标准,为全面开展农村河道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河道治理任务繁重。以江苏省为例,全省县乡级农村河道淤积总量达到9亿立方米,一般情况下县级河道淤积周期在5-8年,乡级河道的淤积周期在3-5年。隔几年就需要进行再疏浚,任务繁重。
二是农村河道治理标准偏低。以往在河道治理上只注重土方疏浚,对水系沟通、岸坡防护等问题重视不够,在与环境协调等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对自然河道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不够,治理标准偏低。
三是农村河道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农村河道面广量大,与河道相关的管理部门也有很多,各部门在管理中缺乏协同合作,导致河道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和贯彻,降低了河道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农村河道管护经费很难到位。据分析测算(以江苏省为例),每个县投入在3000万元左右,才能维持农村河道正常管护,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河道仅有部分河道实现“以河养河”,财政保障经费严重不足,长效管护机制仍未健全。
为此,建议国家启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出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指导意见,明确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以及保障措施,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由于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的研究及推广,鼓励各地探索适合的治理模式,提高生态河道治理的成效。
农村河道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建议加强农村生态河道长效管护,压实各级河长湖长管河护河责任,同时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河道管护经费的支持,中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河道管护实行以奖代补,确保农村河道管护到位,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窦希萍)
太湖水环境治理是国家下达我省的一项重要考核任务,太湖水质的改善直接关系我省“水十条”各项目标的圆满实现,而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质改善对于太湖水质的改善尤为关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国家考核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水质改善目标。为切实提升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建议:
一是统筹考虑,科学设置流域内上下游的断面及水质考核目标。围绕确保百渎港、殷村港等重点入湖河道水质达标,充分考虑流域上下游关系,一要科学设置上下游水质考核断面,系统性确定上下游的水质考核目标,确保上游水质考核目标不低于下游考核目标;二要统一上下游水质断面考核等级,建议钟溪大桥、黄埝桥等上游断面最好提升到国考断面,或者参照国考断面考核要求进行管理。从源头上管住来水,加强流域上下联防联控,实现水质的提升改善。
二是加强调配,构建流域内统一的上下游断面水质采测工作体系。由省监测中心委派监测队伍,对钟溪大桥、黄埝桥等上游断面,按照百渎港、殷村港国考断面每月“采测分离”的监测模式及时间要求,采取同一时间、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来实施系统采测。每月由省监测中心统一发布监测情况,客观准确反映流域水质状况,系统快速发现区域问题,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强化联防联控,建立一个合作型的流域监管体系。省级层面加强业务指导,支持地方加快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推广渔业生态养殖模式、加快鱼塘标准化建设,明确渔业尾水达标深度整治标准,让渔业尾水及淤泥外排达到水功能区的排放标准。组织流域内各相关地区组建固定队伍,针对发现固定源、移动源存在的问题,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实现精准治理,从而不断强化流域联防联控的实效,达到流域水质高质量的目标。
(省人大代表、宜兴市市长 张立军)
黑臭水体就在老百姓房前屋后,切实关系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感受,2016年以来,我省围绕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等部署安排,落实黑臭水体整治各项举措并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治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是强化技术与资金引领,打造行业领军企业。一要打造江苏本地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龙头企业。江苏省高新企业众多,技术骨干云集,水环境治理技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加大本地水污染治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二要打造江苏本地水污染治理投资龙头企业,加强对江苏省本地水污染治理企业的适当扶持,打造更贴近省情需求,具备全过程、全寿命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的江苏本地水污染治理龙头企业。
二是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效能。“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不切实解决排口、管网问题,整治效果将难以保持。应进一步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突出抓好污水管网普查及修复工作,对城市污水管网进行全面“体检”,彻底查明薄弱环节和短板缺陷,消除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漏接等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三是坚持系统性治理。将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环境改善相结合,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方式,对城市建成区雨水排放口收水范围内的建筑小区、道路、广场等进行改造建设,从源头解决雨污管道混接问题。提高雨水管道日常养护水平,降低雨季管道淤积冲刷对水体产生的污染。着力沟通水系,打通“断头浜”,创造条件恢复已覆盖的河道水体,构建健康的水循环体系。充分挖掘城市河道补水水源,优先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和清洁雨水进行引流补水。要合理调配水资源,统筹管理流域生态流量,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基流。从流域观念出发,全流域排查梳理污染源,并进行系统治理,恢复河道生态,不就断面治断面,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质量,跳出“黑了治,治了黑,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怪圈。
四是加强公众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易,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坚持公众参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保障群众知情权,提高黑臭水体治理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群众参与度。采取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治理成果,鼓励群众监督治理成效,形成全民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
(省人大代表、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