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
泰拳,在泰语中称为“Muay Thai”,单字中的“Muay”来自梵语的“Mavya”,意为“拳击”。因为在格斗中通过双拳、双脚、双肘和双腿这八个部位的灵活运用来进行攻击,所以泰拳又被称为“八臂拳术”。
纵观泰拳的发展史虽然远没有中国武术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但作为泰国的国粹文化之一,在国际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泰拳作为一门极具杀伤力的格斗术,在国际影视作品中时常以凶狠、强势、力量等形象出现,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在武术上的交流,加上泰国旅游与留学的热潮,泰拳运动也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和了解,观看泰拳表演和学习泰拳成为了游客和在泰华人中广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从赤手防身到保家卫国
泰拳发展兴盛于500多年前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但关于泰拳的历史与起源在学术界上尚存争议,许多与泰拳有关的史料在古代缅甸军队攻陷阿瑜陀耶王朝都城的时候都已经遗失或损毁。如今关于泰拳的历史大部分都是从泰国的民间或其他国家的历史资料中拼凑出来的。泰拳的历史起源虽无从考证,但也不能否认在古暹罗时期,泰拳承担着保家卫国、上阵杀敌的重要作用。
素可泰时期,人们为了防身会集中在寺庙、家里或武馆学习赤手空拳或结合手持武器的防身术,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由于与缅甸和柬埔寨的战争,年轻的男子必须学习赤手防身术,亦称为“泰拳”。阿瑜陀耶国王纳黎萱大帝在位期间(公元1555~1605年)重视军备,还通过征召各国青壮年士兵参军,使得泰拳得以与更多的外来格斗术相互融合,更具有军拳的实战性和原始性。
据泰国民间传说,18世纪60年代阿瑜陀耶王朝即将灭亡之际,缅甸俘虏了数以千计的暹罗人,其中还包含了不少的泰拳拳手。缅甸国王辛标信在仰光举办七天七夜的祭佛典礼,辛标信还想比较缅甸拳与泰国拳的优劣,便挑选乃克侬东作为泰拳选手与缅甸拳王一决高下。上场前乃克侬东先围绕着对手跳了一圈战拳舞,以表达对泰拳师父、祖先以及现场观众的尊敬,让缅甸民众感到很惊讶,甚至认为这是召唤邪灵的邪术。比赛开始之后乃克侬东不断用拳、脚、肘、膝痛击对手,直至对手倒下。但缅甸裁判认为对手是被乃克侬东开场的舞蹈所迷惑而判定比赛无效,继而询问他愿不愿意和其余九位拳手比赛,乃克侬东接受挑战并在无休息的情况下连续击败了全部九位拳手。辛标信大为赞赏,并称暹罗人如同充满毒液的野兽,即使赤手空拳,依然可以连败九名拳手。乃克侬东也被泰拳界奉为泰拳的“祖师爷”。
到了近代的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力推广泰拳,并在宫中的侍卫里选拔出优秀的拳师给予奖励。此时在大洋的彼岸,拳击比赛已经开始在欧美兴起,到了拉玛六世王时期,泰拳逐渐趋于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1946年曼谷迦南隆拳场的建立标志着泰拳正式进入了职业化时代。
文化与信仰蕴藏在一招一式之间
以快、狠、准的招式为特点的泰拳,具有超强的杀伤力,能够运用自己四肢八体的力量在顷刻间击倒对手,灵活变通、变幻无常、且不限于任何拳术技法和招数。泰拳的擂台招式主要分为拳法、肘法、膝法、腿法和步法五大类,在对手前方、后方、正面以及侧面等不同的方位,搭配步法灵活运用蹬腿、踢腿、扫踢、前后旋踢、摆拳、勾拳、擊肘等动作,能够在接近对方的同时迅速给对方强有力的一击。
再强大的招式与强健的肢体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高强度训练,泰国拳王播求曾提到过自己每天的训练日常:150次的引体向上、300次的仰卧起坐训练以及20分钟跳绳与爬杆训练,除此之外,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12公里,下午跑8公里,6小时的格斗强化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有的地方为了训练拳手的抗击打能力和骨头的硬度,教练还会用旋踢踢打拳手的两肋,用拳击打拳手,甚至使用钢棍击打手臂和小腿,没有过人的毅力和耐力,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些枯燥而艰苦的训练。
对待敌人要有足够的杀伤力,对待自己的信仰要有庄重的仪式,对待老师要有充分的尊重。泰国人信奉佛教,在擂台正式开场比赛之前,都要进行祈祷仪式。选手身披各自的战袍出场,头戴环状圣圈,名为“望功”,当乐队奏起“出战歌”时,拳师闻乐起舞,双手合十,跪地埋手或向天祈祷,向祖师祈祷,表达对师长的敬意,祈求出战成功,整个祈祷仪式直至拳击比赛结束都要求拳手赤足,认为是对佛祖的尊重。常见的拜师拳舞有“四面梵天”“鹰神展翅”“勇士磨刀”“猴神拨云”等动作。
源于泰国 属于世界
在过去,泰拳被视为一项危险的运动,拳手没有任何形式的保护措施,招数也不规范。到了1912年,拳击比赛第一次传入泰国,规范的比赛规则和相对安全的竞技模式引起了拉玛六世王的注意,便开始将泰拳往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现在泰国的电视台每周都有泰拳比赛的电视直播,主要体育场馆的比赛结果还会在泰国的主流报刊上刊登。在国际拳击赛和影视作品中泰拳也备受关注,如:泰国无敌手狄西莲、泰拳王子播求,以及好莱坞功夫巨星托尼贾等等。除了电视转播和影视作品之外,来到泰国亲睹泰拳擂台赛的风采也不失为一个绝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