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经验与启示

2019-08-27 12:56徐贵秋
财讯 2019年35期
关键词:经验问题

徐贵秋

摘  要:通过加强绩效审计,能够反应出政府审计的现代化水平。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审计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此,必须加强绩效审计研究,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对此,本文首先对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然后对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的常见问题,并对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经验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绩效审计;问题;经验

一、引言

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政府审计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在精准扶贫资金的实际应用中,利用率低、经济性低以及影响程度较差的问题比较常见,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此,为了提升精准扶贫资金利用率水平,亟需对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二、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对于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国家发放精准扶贫资金,以促进当地生产发展,改善貧困人口生活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通过提高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率,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在绩效审计中,政府审计部门可对政府以及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分析,判断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其中,效率指的是以一定投入所获得的最大产出;效果指的是在某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耗费资金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关系;经济指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的最小支出。绩效审计发展迅速,已成为判断政府审计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方式,在绩效审计中,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政府审计部门需对精准扶贫相关单位进行审查,进而判断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果以及公平性等。通过加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能够判断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方案,避免发生侵害贫困人口利益的问题,提高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率。

三、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1)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

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没有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并且缺乏指导性文件。而现如今,精准扶贫资金逐渐增多,不仅包括扶贫财务资金,同时还有专项技能、产业扶贫等,因此,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以及绩效评价难度不断增加。我国已制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以及相关评价指标,在指标设置方面,主要涉及资金投入、资金拨付、

资金监管以及资金使用成效四方面内容,没有细化财务指标,无法判断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的预期效果。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很难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在绩效审计中,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度比较高,容易忽略绩效审计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并且无法对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2)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覆盖难度大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很多领域以及各个部门,在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时,很难对所有项目进行审计分析,审计覆盖难度较大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精准扶贫资金的类型比较多,根据资金来源、使用用途不同,可分为多个项目,而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很难保证覆盖范围全面性。二是从精准扶贫资金的拨付至使用过程中,需经转多个部门,跨越时间比较长,在此过程中手续较多,并且涉及很多环节,另外,多项精准扶贫资金需交叉投入,因此绩效审计难度比较大。三是精准扶贫资金的投放范围比较广泛,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比如山区,精准扶贫对象的居住环境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利,基层干部很难对区域贫困情况以及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如果需实现审计全覆盖,则所需成本比较大。

(3)审计方法单一

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求通过加强审计管理,充分揭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中的各类问题。在传统的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过程中,需对大量财务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然后再实施简单的财务分析以及经营分析,一般可根据资金流向进行绩效审计。由于传统的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方式单一,因此很难实现全面绩效评估。另外,部分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只能够针对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出结论,部分结果很难采用数字进行描述,缺乏统一的评价方式。

(4)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

对于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结果,没有完全公开披露,与实际情况相关的数据内容比较少,公众无法对所披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不能及时发现精准扶贫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无法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效果,社会影响比较小。

四、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经验分析

(1)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体系

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能充分反映出精准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绩效、社会效益等,对此,需明确审计评价要求,并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也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精准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在大数据库创建过程中,不仅需包含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增加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并借鉴国外先进审计工作经验,进而创建完善的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提供可靠依据,保证绩效审计的高效性。

(2)拓展审计范围

精准扶贫资金的种类比较多,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因此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全覆盖难度较大。对此,为了扩大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范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促进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跟踪审计以及财政审计进行有效结合,对于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所得结果,可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考核中,使得领导人员能够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绩效考核工作,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拓展审计工作范围。另外,对于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还可纳入至财政审计中,与绩效审计相比,财政审计的覆盖范围更广泛,因此,可有效拓展绩效审计范围。除此以外,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还可应用跟踪设计方式,在精准扶贫资金的拨付至发放全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以及跟踪审计,进而准确掌握精准扶贫资金的走向,获得完善的审计信息,对精准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二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数量比较少,对此,可根据项目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审计人员配置数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组织会计事务所人员参与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通过多部门协调沟通,通力合作,整合审计人员,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

(3)创新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审计方式单一,很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精准扶贫绩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创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数据库,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同时采用专业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中,还可利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价,包括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为了保证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可创建数据资源库,节约绩效审计所需时间。

(4)实施报告公开制度

在对精准扶贫进行绩效审计时,需加强监督管理,对于绩效审计结果,应制定完善的审计报告,并为公众公开,保证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对此,应制定完善的绩效审计公开制度,在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详细记录资金分配情况、利用情况、直接受益人、项目成果等,使得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公众能够对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经验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加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管理,能够有效开展精准扶贫政策,提高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率。对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体系,拓展审计范围,创新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审计方法,实施报告公开制度,进而促进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谌争勇.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评估工作[J].中国审计,2018(05):60-61.

[2]梁日新.精准扶贫视角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月刊,2018.366(10):18-19.

[3]刘佳媛,徐香兰指导.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及意义分析[J].财讯,2018.4(34):142-142.

猜你喜欢
经验问题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