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过度关注别人的想法

2019-08-27 05:36李湾
心理与健康 2019年7期
关键词:咨询室冥想过度

李湾

“在人很多的场合,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这种感觉很难受。”这是最近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一个学生所倾诉的苦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符合该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个性冲突。而大学生处于两个阶段的交界—12—18岁青少年期和18—24岁成年早期,这两个阶段所经历的分别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感之间的冲突,以及亲密感与孤独感碰撞带来的冲突。

关于“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人格成长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大多时候是指个体将自我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与现实整合为统一人格框架的心理过程。

从自我同一与角色混乱,到亲密感与孤独感,这正是我们的心灵逐渐成长,从观“自我”到观“他我”的过程,也是我们开始发掘人际交往的挑战和魅力、促使人际交往能力深化发展的两个阶段。

以这个来咨询的学生为例,她自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很被动,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尤其和不熟悉的人相处,或有很多人在場的时候,自己总会体验到一种“复杂的心理压力”,感觉被什么东西压着、很害怕,害怕问问题,也害怕表达。但是如果只有熟悉的家人或朋友时,她也可以很爱笑爱闹,不似人多时候的沉默与内向。

关于自己都关注哪些人的想法,女孩虽也努力觉察,但得出的结论却十分模糊,好像是关注所有人,又好像只是在关注自己的表现。她在所有他人身上都能看到自己没有的令她很钦羡的特质,又在自己的表现中寻找着别人评价标准的影子—这就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感进行整合的真实过程。

“自我同一”中的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形象,而对应的他我,即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他人印象,自我同一中有一部分“同一”就是将自我和他我整合到一致的水平上去。

关于“我是谁”

—自我意识

就像女孩一样,第一次来到大学校园,也许是初与监护人分开,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自我探索的机会,迫切地想知道“我是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索“我”这个个体是怎样的存在。

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有的人可能早就有了答案,便把生活做成“判断题”,不断用行为去试误,排除不符合自己角色的答案,强化对自我的认同;有的人可能仍然存疑,于是他们开始做“选择题”,在与他人接触、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去寻找自己认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还有更多人在做着开放形式的“主观题”,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去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在人际互动中将对自己认识的部分传递给他人。

无论哪一种路径,我们都期待着自我和他我的整合统一,因此我们在乎的也不单单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我是谁”。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最在乎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我是谁”的好奇之后,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和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将是围绕这个好奇的,我们的所有表现和反应也都是在探索这个好奇,比如这个女生最常用的—“关注别人的想法”。

探索自我的具体方法

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和渴望,包括我们所选择的探索自己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够了解到自己内在的需要和渴望呢?下面的冥想练习可以帮你寻找答案。(练习说明:建议先录下冥想词,语速慢一些,然后跟着录音来完成练习。)

让我们闭上眼睛,用鼻子吸气、用嘴巴深深地呼气、调整呼吸,感到足够放松后,在脑海中寻找一幅画面,那是最近一次让你感到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的情景,仔细观察和感受,看看画面中的自己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现在回到呼吸,让自己更放松,感觉自己是飘在上空从另一个视角存在于那个情景中,试着去问问画面中的自己,你是谁?你为什么在这个画面里?在这个情景中你想要的是什么?而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当你觉得自己得到了答案,或者感觉可以离开这个情景了,邀请你慢慢将注意力回到呼吸,深深地呼吸三次,然后在3、2、1倒数之后睁开眼睛。3……2……1……

这个练习我在咨询室里邀请女孩一起来做过。她发现自己在这样的情景当中会陷入对自己的遐思中去,比如“我不能无缘无故惹人注意”“我不想说错话”“我比不上别人”,而这些遐思的影响力会拉着她在外在表现上走向与她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渴望完全相反的方向—比如想要表达观点却沉默不语,想要与老师自然交流却羞于开口,想要和同学搭伴学习却表现得心不在焉……诸如此类。而当我在咨询室里只去提炼她想要的和渴望的那部分目标,并把他们化作文字呈现在女孩面前时,她猛然抬头看我,眼睛一亮,说自己好像突然间看开了很多。

不知道在上面的冥想练习中,你们是不是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渴望和需要,无论每个人的渴望和需要有多不同、多有个性,我猜想它们一定不会是负性的(比如,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让自己陷入到复杂的思绪当中,行动上举棋不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我们去成长。因此,当我们真正意义上静下心来,去跟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渴望对视,并相信自己有力量寻找到满足自己的方式之后,对于接下来要做什么,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去寻找答案了。当然,如果你过度关注的对象是特别的、有意义的,那可能要针对具体问题去体验和分析。

因此,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去看待和选择更为重要。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带着对自己的觉察,去看待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意义,去体验每一次相遇伴随的心灵成长。如果觉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过度关注别人的想法了,就可以随时邀请自己回到内心深处,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寻找到的答案,便是将走下去的方向。

猜你喜欢
咨询室冥想过度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冥想》
当下流行“过度病”
冥想
冥想
冥想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