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争
【摘 要】与通俗音乐相比,古诗词声乐作品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古诗词声乐作品是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所以文化底蕴深厚,作品中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正确地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吟唱。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作品;吟唱方法;情感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06-02
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古诗词声乐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与通俗音乐相比,古诗词声乐作品是将古典诗词作为声乐作品的歌词,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厚重。我国的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王苏芬教授提出: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更需要体会其中的韵味。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吟唱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全面地把握,更需要注重情感和深层次内容的诠释。本文在此基础上思考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正常吟唱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的技巧分析
在声乐作品的吟唱中,字正腔圆是其评判标准之一,与通俗音乐相比,古诗词声乐作品对咬字发音的标准要求更高,这也是实现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吟唱的基础之一。
字正腔圆是两个词汇,其中,“字正”代表咬字准确,咬字清楚,要保证将汉字的声调和发音结构进行准确地把握。例如《枫桥夜泊》一曲,在此作品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拼音是“jiang”其中,“ji”是字头,“ng”是字尾,要咬字发音的过程中,要注意从“ji”过渡到“a”,在过渡到“ng”,并且把握“ng”尾音的准确收音,通过这种发音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听觉呈现。
再来看“腔圆”,这是指腔调的婉转和声音的圆润,在吟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声音的饱满和腔调的变化,口腔内部要保持横、竖的结合,把握声音和舌位的用力点,从而让腔调更加圆润和动听。
同时,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中要想做到字正腔圆,那么还需要掌握传统的吐字归韵方法:“十三辙”,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吟唱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吐气、用力和口型方式,让歌曲的吟唱更有韵味。
(二)声调与节奏的技巧分析
结合古诗词的特征来看,《礼记》中提道: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说明了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这也就为古诗词成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打下了技术基础,所以在吟唱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把握平仄和节奏。
中国的语言包含了平韵和仄韵两点,这就形成了古诗词特有的平仄声韵,平仄声音更是直接影响歌曲旋律的处理和节奏。因此,要对平仄声调进行合理地把握,这样才能够将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的意境表达出来。
例如《花非花》作品,作品词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很多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容易忽视平仄的规律。从此诗上看,此诗是变格的仄韵,其中,前两句是三三句法,读法为:“花-非花,雾-非雾”,这种平仄相见的形式为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结构,与歌曲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吻合,在吟唱的过程中朗朗上口。
(三)钢琴伴奏的融入分析
在现代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表演中,钢琴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钢琴能够帮助吟唱者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且以钢琴特有的形式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渲染和烘托,完美演绎作品的内容,但是使用钢琴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伴奏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磨合和练习。具体做法为:
第一,注重伴奏和吟唱者之间的沟通。古诗词声乐作品强调了吟唱过程中的韵味和内涵,因此吟唱的时候需要注意伴奏者和吟唱者之间的配合,让钢琴和作品合二为一,最终完美地进行演绎。首先,伴奏者和吟唱者需要共同对古诗词声乐作品的结构、内涵、深意及旋律风格等进行深入地分析,对表现方式和作品内容等方面的理解达成共识,并且在吟唱前要注意相互之间的练习与磨合,把握作品的风格。在实际伴奏的过程中,要注意旋律的统一、速度的统一、起伏的统一等等,确保钢琴伴奏与吟唱之间的协调。同时,在吟唱的过程中,伴奏者需要注意倾听吟唱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吟唱者的实际演唱状态进行伴奏处理,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二,突出伴奏的形象塑造功能。在众多乐器中,钢琴的表现力强、音域宽,对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行良好地诠释。因此,在将钢琴与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利用钢琴的特征,结合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深远寓意来突出钢琴的形象塑造功能,從而让吟唱的效果更加立体,吟唱的韵味更加突出,吟唱的形象更加生动。
(四)情感的把握分析
音乐演唱是情感的表达,好的音乐作品中必定蕴含了创作者生动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作者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不同生活经历下的思想感悟,因此理解并把握词中的情感在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中尤为重要。从音乐演唱的角度来说,古诗词通过音乐的方式可以让情感诱发得更加强烈,表达得更加直白,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最终达到更好的吟唱效果。
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在观察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中可以看出,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吟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效果产生的原因除了演唱者的技巧外,还包含了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所以,在吟唱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作者作词过程中的心理,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来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例如《乌夜啼》作品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通过字面上看,这首作品或许是形容一名因情所困的人,独自相处的时候所产生的心态,表达出作者一种苦闷、无奈的感情,但是结合作者实际的经过和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词是在作者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背景下创作的。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情感把握,体会作者的孤独、凄凉和无奈。
其次,要展开吟唱者的想象力。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对歌曲情感的二次加工是一首成功作品的基础,结合古诗词声乐作品来看,吟唱者在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和作者做到思想上的“感同身受”。所以,这就需要吟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词意来引发自身的想象,为作品赋予情感。例如在吟唱《花非花》作品的时候,就需要吟唱者在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感悟:作者在雨后黄昏的山间行走,想到过往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云烟。吟唱者在这种情感下表演,音色自然而然地会偏向于柔和,情感表达更加富有韵味。
二、古诗词声乐作品吟唱的案例分析
(一)《大江东去》案例作品分析
《大江东去》作品来源于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现了作者怀念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1.作品的情感渲染分析
《大江东去》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融入了诗词作者的感情及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感情,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作者利用这首歌来警醒世人,将自己立志报国的态度和对祖国的思念融入了其中。所以,在吟唱的过程中,吟唱者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带入其中,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展现出一种:“志向远大、心系国家、抱负未展”的态势。
2. 作品的演绎与伴奏分析
《大江东去》作品在演绎的过程中,要注重宋词本身所包含的音乐气质,从而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宋词里包含了严格的格律规律,词中包含的平仄规律就有着较强的音乐性,在实际吟唱的过程中、“千古风流人物”的规律为平仄平平仄,“大江东去”的规律为仄平平仄,所以旋律走向是由c小调的属音开始上行四度跳进,然后是下行的级进到三度下行跳进回到属音。
在钢琴伴奏上,根据《大江东去》的歌词含义,全曲可以分为上下两阕的格式,不同的格式中加入不同手法的钢琴伴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作品的前奏从PPP弱开始,八度分解和弦似无伴奏合唱前的定音和弦,随后以f力度直入主题,这样的强弱对比会产生更强的听觉冲突,从而为随后的“大江东去”画面做出铺垫。
(二)《长相知》案例作品分析
《长相知》是取材于《上邪》中的古诗词声乐作品,作品包含了浓重的古典韵味,利用第一人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1.作品的感情渲染分析
观察《长相知》的歌词我们可以看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乃敢与君绝。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标准的“情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更是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和决心。所以在吟唱的过程中,很多吟唱者将其作为情歌的演绎方式,结合我国古代女子婉约的表达方式,将歌曲表达得委婉、含蓄。但是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特征来看,《上邪》收录于《鎐歌》中,在汉乐府的相关研究中,《鎐歌》的主题是“战歌”,其反映的是西域边陲的音乐,汉乐府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秦声”加入其中,通过“秦声”的荒凉、悲壮、强悍风格让《鎐歌》表现出了战斗性和鼓动性的特征。因此,对《上邪》的演绎应该要结合《鎐歌》的特征,将情歌表现得英迈和振奋。
2.作品的演绎与伴奏分析
《长相知》作为古诗词声乐作品,讲究咬字上的“字正腔圆”,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方式。在吟唱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反复地诵读歌词,利用稍微夸张的咬字口型来把握词的强调、押韵和平仄,可以采用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方法,体会作品中的字尾拖腔等技巧:在吟唱“我愿与君相知”的时候,要以吟诵的方法进行,需要声音的连贯性、气息的流畅性,语气上坚定有力,在“知”字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不断、情绪不断,表达少女对爱情的决心。
在伴奏上,《长相知》的伴奏需要注重歌曲的意境,带动吟唱者的情绪,让听众可以陶醉在古典诗词的韵味中。在进行钢琴伴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伴奏者和吟唱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伴奏者注意伴奏的力度,不能盖过吟唱者,最终更好地烘托气氛。
三、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对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方法进行了思考,其次结合实际的案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古诗词作品的不同吟唱技巧。总而言之,古诗词作品作为我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吟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技巧与熟练,更需要融入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心态,共同把握作品的感情与寓意,从而为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吟唱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曾诚.论歌曲《长相知》字与声的聚情散气的共生关系[J]武没音乐學院学报,2009(04).
[2]毕海燕.中西音乐交融的说过一一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开端[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11).
[3]引彭丹雄,中国古代声乐文献中的"字"与"腔"[J]人民音乐:评论,2009(08).
[4]戴勇,论民族声乐作品中古代歌曲的演唱与表现[J]乐府新声,2010(11).
[5]顾耿中,音乐与诗词[J]黄钟一一武没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6]巧引杨天君,从《枫娇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艺术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