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霞
书信与微信,宛如一对孪生姐妹,相貌酷似,性格迥异。飞越千山万水,把心中的歌声和缕缕情思传递,是她们共同追求的特质。从鸿雁传书的漫长等待,到一触即发的分秒即达,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似春天的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翻阅往日一封封泛黄的旧信,耳闻身旁微信提示声频频传来,不由感慨万端。
人会一年一年地老下去,书信却不会轻易变老,它安然伫立在岁月深处,犹如一株青葱苍翠的青松,迎日月风雪。微信像易老易谢易蹉跎的花朵,一阵清风吹过,一场小雨淅沥,繁花落尽,撒落一地忧伤,徒留一抹余香,在记忆的枝头来回跳荡。
虽说手机在手,一切皆有,但每当我抚弄包罗万象的手机,浏览普及大众的微信时,总感觉,有一种咫尺天涯的遥远,美好光阴如水流逝,不知不觉;每当捧读泛黄纸笺,抚摸旧光阴时,似觉天涯咫尺的亲密,感受到时光深处的醇厚,凝聚着温暖的力量。
书信是打开心灵的一扇窗。人在千里之外,天涯海角,却能看到彼此远方的风景,跳跃的心情,凝结心头的爱与哀愁,即使纸笺泛黄,字迹模糊,依旧历历在目写信人的心绪与婉容。微信是琐碎日子里的一地鸡毛,翻看完毕,一笑而过,删除清理,时隔几日,心已忘怀,毋庸说几十个春秋之后,寻找信息的踪影。云盘浩瀚庞大,跌入大数据的家书情书血书爱意,早已无声无息。书信是我们按在纸上的手印,心灵跳跃的火焰,微信是在风里云端呼唤的声音,倏然而逝的瞬间,一实一虚,重构了一信两像的世界。
在网络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宇宙过客,眼前的苟且生活似成了心灵唯一的依托,我们不再追寻诗与远方,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已不再被热情传颂;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建筑起的信念友谊,似已轰然倒塌;那发自内心的温馨祝福,已被丰厚的物质替代。我甚至杞人忧天地想,长此以往,不知中国文坛是否还会再现《傅雷家书》这样苦心孤诣、情深意切的经典名篇?还会不会再有《曾国藩家书》这样养性修身治家的参悟之道?还会不会再有鲁迅与许广平《两地书》这样的情书范本?
我向往古人那悠曼而不失严谨的生活情态,王羲之那疏朗简净且意味深长的《兰亭序》,王献之那洗练沉稳的《二九日帖》,苏东坡那气势奔放百感交集的《黄州寒食诗帖》……这些书信的延伸,寥寥数语,却价值连城。若无笔墨书法的传承,有感而发的深情,今人又如何一睹稀世经典作品的风采,从瑰宝里汲取文化与审美的力量?
书信让人与人之间隔了一杯茶的距离,这杯茗茶里,有怀想、有思念、有芳香,有翩翩遐想,也有氤氲的气息。微信则疏远了人与人心的距离,仿佛左邻右舍的隐形串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篱笆墙的障碍,也丧失了庄重会晤的仪式。如果说,书信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倾诉,那么,微信则是小家碧玉茶余饭后的谈资。书信是夜深人静里,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字斟句酌的严谨慎重;微信则是光天化日之下,浮皮潦草的随意留言,冲动为之的任性。书信是一种文体,有书写格式和规范,微信则不必劳心费神,似口头传达的消息,率然而出,流溢而难检点,岂能与推心置腹相提并论?
有一位儿时伙伴,不幸罹患癌症。为不烦扰她养病调理,便于异地化療的她阅读与交流,我提笔给她写下一封长长书信,连同保健品一同寄出。她收到后,感激涕零,在回信里连声发出“物以稀为贵,信以为真为本”的人生感叹,并写道:“你的来信就是有一篇优美的散文,忙碌奔波的现代人,谁还愿意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用心用情地逐字推敲,句句斟酌地给朋友写信呢?你是我今生来世唯一的挚友。捧读你炙热的长信,心怀感恩,恍若我们依旧嬉笑在春风骀荡的校园……”
木心的《从前慢》,不知感动了多少颗心,想必,也是人们怀念过去诚诚恳恳的人生态度,“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时光,发乎情止于礼的那份纯真,以及盼信如盼春风的模样。
在历史长河奔腾不息的进程中,有些东西是应该珍惜保留,不能随意丢弃的。如我们以几千年经验积累为特征的中医传统;如我们写信盼信读信的独特情怀;如那些“好诗不厌百回读”的中国诗词蕴藏的美好意境;如那些“日月不息,师表常尊”的至理……那分明是青山斜坡的一道绚丽彩霞,不耀眼地照射着朴素的神州大地。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美丽,令人心旷神怡的向往。家书,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的情深意长,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绵绵思乡;是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百感交集;是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之深。如果说,书信是我们出席隆重场合的礼服,那么,微信则是旅游时的休闲装,气质不同,风格迥异,关键是选对合适的时间,穿对合适的衣着,打造完美的形象。
书信和微信,虽均属社交和思想交流的范畴,情感的共同表达,人与人的关系纽带,一个中规中矩,一个浪言曼语;一个靠邮差传情,一个凭风儿达意。微信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书信的迂回曲折,深思熟虑。犹记得八九十年代,给同学友人写信,总喜爱“画蛇添足”地表述:“此时此刻,窗外下着沥沥小雨,宛如我的心敲打着宽厚绿色的梧桐树……”也爱“废话连篇”地写道:“我们这里下雪了,满天雪花,覆盖着鸢都大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如此如花美妙。你哪儿也有雪花飞舞吗?”或者“无病呻吟”地倾诉:“悬挂天上的圆月,告诉我,已是子夜时分,在这万籁俱寂的静谧夜晚,我想轻轻地告诉你,祝福你,我爱你。”写信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幼稚而温馨。人与信,情与思,心与心,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网络时代的今天,大众通信最基础最普及的工具非微信莫属。生活的快节奏,也省略了书信风花雪月的浪漫,远方的遐想,传奇的色彩,赤裸裸地告白,低智商地呼喊“我爱你”,总感觉在快捷便利的背景之下,缺少了精致生活的情调,悠然宁静的味道,多了一份急功近利的迷失,拔苗助长的慌张。偶有文朋诗友发来几则想象空间无限的精妙微信,收藏在备忘录里,手机不慎掉入盐水,所有信息及电话号码均无法修复,可谓是数据全灭,灾难无敌,沮丧的心情如灰尘溃散。
邮件是书信与微信的转折点。网络邮件收发频率高,成本低,只要微机不感染病毒,邮件会在邮箱里永恒保鲜。只是邮件和微信面对共同的天敌,一旦断电,浑身瘫痪,寻不到绿野仙踪。书信最保险,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思念涌来,便可重温手写时代的封封家书,大声朗读怦然心动的情书,来自远方的牵挂思念。弥远的思盼,仿佛天涯咫尺,不离不弃。微信似乎不容相近,心与心的距离,咫尺天涯一般地遥远,很难赤诚相见。套用西汉刘向那句活到老,学到老的经典名言,书信抒情,如日出之阳;邮箱邮件,如日中之光;微信微言,则如烛之亮而已。
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美好的日子需要脚踏实地。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从书信到微信,仿佛是从天涯咫尺到咫尺天涯,在疾奔的步履背后,仿佛缺少了一层心灵的深层默契与融洽。若想让一颗赤子之心在喧嚣、纷杂、群居的尘世里,保持悠闲、从容、憧憬的状态,那就尝试着扎根生活的沃土,在诗意里寻找生命的光芒,或者安静地坐下来,写一封书信,带着体香的质感,连绵起伏铺开的情感思绪,寄给远方的父母亲朋或者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或许,能在平凡朴素的日子里,寻觅一缕风和日丽的朝阳,让爱在心中悠然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