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神器

2019-08-27 01:28石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9年8期
关键词:桓公防蚊网眼

石墨

说起居家实用、绿色环保的驱蚊“神器”,非蚊帐莫属。70、80后大多在年幼时期都经历过伴有蚊帐的夏天,当睡在洁白的纱幔中,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2016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那届奥运会上,蚊帐大受各国运动员追捧,更被国外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法宝”。

古代的蚊帐

有人说,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蚊帐”出自《国风·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笺》中将“裯”解释为床帐,理由是裯、帱音义相同,是同源字,都指床帐。

也有人认为,蚊帐最早出现于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四“立言篇九”中的“齐桓公喂蚊”的励志典故。这个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在柏寝休息,对管仲说:“现在国强民富,我没什么担忧的……可是这群蚊子飞来飞去,肚子饿了却找不到食物吃,我觉得对不起它们。”说罢,就把碧纱帐卷起,故意放蚊子进来。蚊子进帐后,比较客气的,没叮桓公就飞走了;比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后也飞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虽然已经饱了,还舍不得走,最后被撑死。桓公感慨地说:“唉!不知足的人跟那些贪婪的蚊子又有什么区别?”于是下令要求国民以贪吃的蚊子为鉴,杜绝奢侈,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蚊帐曾是奢侈品

在古代,挂蚊帐跟穿衣戴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宋、元之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和麻、葛等纤维,用蚕丝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廷独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唐朝。

平民百姓多用葛制作的蚊帐,穷困者则根本无力置备。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后汉书》中说得清楚:“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

到了宋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棉花被引进国门并推广种植,纱布、纱帐进入市场。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床上挂的蚊帐,其式样与悬挂方式跟现代家庭使用的蚊帐已没有本质区别。

网眼式蚊帐

古人的幬帐十分精美,《孔雀东南飞》中描述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是以红罗制作的双层斗帐,四角皆垂有香囊,十分讲究。

而让蚊帐真正有了现代之风的则是孙权的妻子赵夫人,她发明了网眼式蚊帐。据《太平广记》记载,赵夫人有“三绝”流传后世,即“针绝、机绝、丝绝”。她善于绘画、精于刺绣,还能用彩色丝线编织各种样式的锦帛。

此时的蚊帐虽然可以避蚊虫、防尘土,但由于江东的夏季过于湿热,蚊帐又不透气,所以孙权常常在夜里卷起帐子。赵夫人为了讨孙权开心,便制作了网眼式蚊帐。

形式多样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四方形、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的,还有扇帐、荷花帐等。现代蚊帐也有方顶、圆顶、伞形和四边弧形等多种式样,且制作材料丰富,更注重轻巧透气,方便各类人群选用。

蚊帐对于中国人来说,绝非一件单纯的防蚊利器,它承载的更多是一个人对过去的记忆。只不过到了现代,很难再有像齐桓公那样在帐中观蚊的闲情了。

猜你喜欢
桓公防蚊网眼
动物防蚊有妙招
人类防蚊有妙招
动物防蚊有妙招
哲理漫画
齐桓公知人善任
夏日防蚊
尘笼网眼板破损的巧妙更换方法
一种使服装更加贴身的织物
漫画哲理
齐桓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