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岩
人生,其实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或许遇到风遇到雨,也有可能跌倒,头破血流,甚至心灰意冷。而漫过低谷,走向阳光的日子里,折射的光线在清晨光圈里随着时光打转,一份人生向上的美以一种咖啡升腾的味道直逼心肺,让人生旅途中积郁已久的抑郁随着升腾的唯美,慢慢缱绻在诗意的人生中。
诗,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和灵魂的独白,是融合一个诗人的视角和人生观的全部写照。诗意的格局在每一行堆积的文字里或隐或现,或明或暗,诗人的创意手法在诗行里像散落的珍珠,晶莹剔透地滚落在读者面前。实力诗人孔坤明,一首《天色将晚》以独特的视角创意走进读者的视线。其虽为短诗,但在开篇布局中以大格局的意象笔法,超乎现代诗歌的技法谋篇,以简单平淡的语言,寓深刻道理于其中。一首值得细读的诗,悄然令人打开眼帘,在纷繁杂踏的世界里,以一杯回味无穷的佳酿,呈现佳作回味之美。
诗人孔坤明《天色将晚》只用了18行,近距离描写人生,他起笔的人生从眼前的脚下开始,并非运用《诗经》里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类大词牌造声势,而是直接以自身的观点在开篇布局的第一句“赶往山顶”,浅淡的句中延续下一个句子为目的。诗人以位置的呈现给读者一种方位和在场感,把读者带入自己的意境中,这种牵扯眼神的布局意象,深深抓住读者的眼球,以扭动的丝带带入诗境。而诗人孔坤明并非想说所谓的“高山仰止”对他造成的视觉疲惫,而又出现了一个地域名词,再次抓住读者眼神,“寺庙”一词出现,把作者原有的读诗的平淡,带入一种浮想联翩的意境,眼球会随着诗人的笔尖不断转动,跟随作者笔锋触落,而不能回眸。
寺庙内点燃一盏灯,这些普通的景物映入作者和读者眼帘,而“高悬于门前/照亮来路/也照亮归途”这三个短短的截句,打开诗意的格局和诗意的人生。“来路”“归途”与寺庙的灯火不发生关系,诗人孔坤明却以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意象思维手法,把诗句的空间巧妙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笔下任意发挥的棋子,在接下来的诗行里,带着读者走进他的视角,慢慢揭开迷局。这种高格调的布局谋篇可谓是诗歌意象的先锋代表,不落于俗,像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作品,在格局的构建中与众不同而产生非凡效果。整首诗意格局刹那打开,犹如花瓣在打开的瞬间呈现所读目光之美。诗人的实力、诗眼也从这里开启,人生的写意从诗作开端的第一节便呈现出来。诗歌《天色将晚》写道:
“赶往离山顶
近一点的寺庙;赶往寺庙内
点亮一盏灯,高悬于门前
照亮来路,也照亮归途
所见之物,都笼上一层薄烟
所想之物,都在缓缓撤退
一路的溪流,树木,云影
都与怪石和解,都与有刺的
植物,保持善意
出发时,总想把整个春天
夏天握在手中;而现在
又想把沉甸甸的秋天,放下
借一步,凭栏远眺
来时的路,曲曲折折;转过身
抬头举目,归去的路
又云里雾里,时隐时现
谁能到达山顶?谁将留在途中?
庙内佛主,不言不语”
笔者曾翻译过美国诗坛举足轻重的大师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加勒比海落日》,他只用四个截句就完成一首旷世佳作。文本如下:
“上帝吐血了,
咳出穿越天空的血液,
把黑暗的海染红,
这就是加勒比海的落日”
而诗人孔坤明用四个短句开启一首18行的短诗,他不急于结束自己想表达的人生哲理,他要在两个截句后开启人生的旅途,带着读者入境。这是一种高度和悬念的挑战,稍有不慎,即会败笔。诗人的性格在那一刻崭露头角,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盲目跟随世界大师所创造的经典,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迈着步子,带着读者的目光走进自己的作品。
诗人在第二节只用两个句子,开启承上启下的线索,诗人并不急于結点,而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一种看似缥缈不定的“薄烟”,用一个“笼”字罩住迷局,而这层薄烟在想象中退却,诗人的所见、所想,进退的独特手法运用,衔接了视觉之内和视觉之外的延伸。一种巧妙的布局又一次开启诗人的灵感。
第三节诗人却峰回路转,没有按照第二节的诗意延续,而是用山间所见之物,再次谋划布局,溪流、树木、云影,这些映入眼帘的实物组成在场的情境,同时把寺庙里的灯光照亮来路也照亮归途的抽象写意置于身后。而实物之所承起的句子,是诗人再次打造的经典截句“都与怪石和解/都与有刺的植物/
保持善意”,诗意瞬间抬高了整首诗的高度,人生的起落沉浮在刹那间有了灵性。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每个有生命体征的个体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诗人孔坤明却能用磨圆了的棱角,与怪石和解,无论硬度和强度带来压力还是偏差,诗人都用一种人生向上的心态,与有刺的、扎人的都保持友善,人性的灵魂高度在不经意间的文字中飘然而落,人的品格与修养在字里行间呈现给读者,让那些创意和意象的手法,在人生和诗意中慢慢走入读者心间,视角的独到再
次显现出来。
第四节作者依然延续前面的写作技巧,还是运用短句,再次描绘人生。诗人把人生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春天的温暖,夏天的芬芳,诗人不想谈论时间的虚度,而想象握住春天、夏天,那是人生最早的季节,握住年华,握住芬芳,握住人生最美的花季。丰硕的秋天是诗人所祈盼的,也是读者所欣赏的,诗人峰回路转仅两个字“放下”,让一份沉重的质感蓦然间跌落,是诗人对人生的放弃还是文字的游戏,在字与段落间的空白处,给读者留下悬念。
诗人此时或许已然在山顶,或许在山腰,却别出心裁,另起篇章,并不用延续季节留给的人生思考,用时间续写诗意,而是“借一步,凭栏远眺/来时的路/曲曲折折/转过身/抬头举目/归去的路/又云里雾里/时隐时现”。诗人第五节以回首往事的形式跨越时空的布局,高调谈论人生,字迹触及的是人生的哲学,眺望人生的大格局。回首往事的曲折、抬头看天,举目兴叹,人生的悲喜在诗人的字里行间旋转着,只有自己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让读者在他的字里行间和云里雾里穿行。诗人写诗的视角与诗歌布的格局,再一次在这一节里再现,他把人生的苦辣酸甜一并吞下,仰头的泪滴落在心里,低头走向来路,那曲曲折折的人生,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思考和悬念,仅凭诗意的取向,诗歌的高度再次攀升,不止给读者留下“高山仰止”的文字,更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人生思考。
“谁能到达山顶?/谁将留在途中?/庙内佛主,不言不语”是本首诗的结尾,诗人用了两个设问,而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在诗意的意境中,逆向的思维为诗歌留下悬念。这个悬念紧扣第一节主题“赶往寺庙内”,一首诗的完整性给读者遐想但又不离诗意的内涵。诗人把整首诗的高度定格在最后一个句子“庙内佛主,不言不语”,用一句禅意人生虚拟现实里的成败人生,读者在自己内心最柔弱处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诗人只用点睛之笔和高超的意象手法,直接把这份人生的答卷交给读者。人生其实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用一种无言而喻的巧妙结束内心的独白。
诗人孔坤明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那是他丰富人生阅历的写照,是人格魅力的再现,独立视角下的大格局设计是他的诗歌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实力先锋诗人的另一种再现。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能静下心来写诗,写有灵魂、有高度的诗,励志自己,启迪他人,是另一种人生的格局,这或许并不是诗人有意设计的产品,而是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参一次禅,拜一次佛,顿悟人生。而诗人却在人生的坎坷中寻找真谛,躲避荆棘,善待花朵,在诗意生活中寻找春天。一次心灵之旅,启用意象技巧,在诗歌里参禅、布道,使诗歌达到参禅之外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成为大师级典藏作品。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冯岩(1968-),女,辽宁营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