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茜 马钰博
摘 要: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是主要的力量,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因此,应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務的现状,然后针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0 前言
新形势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1.1 没有正确地认识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只有认同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实质才能使大学生产生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但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提炼理念以及宣传方面的工作没有做足,使得有些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错误。
1.2 缺少健全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各个高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志愿者服务的登记制度不是很严格,注册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志愿者没有很强的注册意识甚至有不在册的人数超过在册人数的情况。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计划性不足。
1.3 大学生缺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并不是很高。有些学生只有在特殊的时间才会参加志愿活动,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1]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不足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在时间安排上与志愿服务存在冲突,有些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内容缺少兴趣。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2.1 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应该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对在志愿服务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加强志愿服务的精神建设。高校的团委应该鼓励各个院系定期总结和表彰志愿活动。[2]具有专业特长的团队更应该作为重点的关注和培养对象,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2 强化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的各个院系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单位。高校的团委应该鼓励各个院系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各个院系要成立本学院的志愿者协会,对志愿服务团队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各个院系还应该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与有专业需求的基地取得联系,培养更加专业的服务团队。学校的团委每年都应该对志愿者团队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的志愿团队并且将其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和重点的扶持对象。高校还可以组织校级的志愿者协会根据服务基地的要求对专业的资源进行更加广泛的整合,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形成合力,为社会提供更加具有专业性的志愿者服务。
2.3 完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对志愿者的招募和选拔是首要的工作。高校的团委和院系的团组织应该制订合理的招募计划和招募标准,选拔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从而更好地满足志愿服务基地的需求。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志愿参与到墙绘活动中,到农村或者社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专业的学生可经常到农村或者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对于选拔上来的志愿者,高校要做好注册和登记工作,使志愿服务具有规范性,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更有认同感。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应该将院系培训作为主要的方式,然后发挥学校培训的辅助作用,根据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内容制订具有合理性的培训计划,让志愿者掌握关于安全、专业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志愿服务应该有专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2.4 构建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共青团可以将志愿活动融入第二课堂的成绩体系中并且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对参加志愿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指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教师高校也要加强激励,将指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并且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表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高校应该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打破以院系为单位的组队模式,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构建专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欣欣.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43-44.
[2] 周越.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2):128-131.
作者简介:秦茜(1987—),女,山西夏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