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成语“五雷轰顶”来形容。但其中的“五雷”指的是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首先须搞明白一个古代盛行的学术概念:五行。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最早出现在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说中。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如果说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则可以说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包含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这样的句子,点出了“五行”这个词。《洪范》中则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雷轰顶”中的“五”指的就是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因此,“五雷”就是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土雷的合称。金雷指刀剑、金属、铁器、车祸等。木雷指棍棒、高处摔下、树木压住等。水雷指溺水、水淹、在行走中出意外、生病等。火雷指火烧、电击、雷击等。土雷指土埋、房屋倒塌、高处掉物等。古人还认为,被此五雷击倒者必定是罪孽深重的人。
“五雷轰顶”又作“天打五雷轰”,其另一层意思是告诫人们别作恶,如干了伤天害理的坏事后,一定会遭到上天用各种形式的惩罚。
“毛病”一词本不是指人,而是指马。古人看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马身上的毛旋儿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后来,“毛病”由专指马扩大到其他事物,凡是有缺点或有妨害的地方,都可称为毛病了。
古时候,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就会有害处。
后来,随着马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下降,“毛病”一词用得少了。再后来,有人把这个词用到了人和物的身上了。时间一长,“毛病”一词原来的意思人们却不知道了。
在现代汉语中,“文章”是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而在古汉语中,“文章”则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古语中的“文章”是由“文”和“章”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后汉书·西南夷传》:“织成文章,如绫锦。”在这句话中,“文章”的意思就是“繁杂的花纹”。又如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粲烂兮。”这里的“文章”则明确告诉我们,它是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
其次,古语中的“文章”是指礼乐法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他(尧)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尧作为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言辞称赞他,尤其赞颂了他的礼仪制度,表达了他对古代圣贤之王的崇敬之情。这段文字中的“文章”,显然就是孔子大力宣扬的“礼”“乐”典章制度。
再次,古语里的“文章”是指法令。《战国策·秦策》:“毛羽不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这段文字这样理解:“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诛罚;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显而易见,在这儿“文章”自然就是指国家的法令制度。
又次,古语中的“文章”指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凤姐见话中有文章,便又问道:‘叫你瞧着我做甚么?”在这段文字中,“文章”的意思就是“话里有话”,有不便于直接让人明白的另外一层含义。这个义项与现代汉语的口头用语“文章”意思相同。
最后,古语中的“文章”是指独立成篇的文字或文辞。《史记·儒林传序》:“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汉书·公孙弘传论》:“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文章”的意思演绎到这里,就与现代汉语中的写作学词语“文章”内涵大致相同了。
总的看来,“文章”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义比较丰富,在现代汉语里,有些意义已经消失。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并且推陈出新。如郭沫若先生写给鲁迅的挽联,“平生功业犹拉化;旷代文章數阿Q”,这里的“文章”则是指文学著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有文章可做”,不难理解,这“大有文章可做”的“文章”变成了“关于事情的做法”的代名词。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由此可见毛发在古代受重视的程度。古人对身体不同部位的毛发也各有称谓。
毛 《说文解字》解释为:“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可见“毛”的含义很广泛,包含人及兽身体上所有的毛发。如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胫不生毛”,这里的“毛”指体毛。
发 《大戴礼记·保傅》中有“束发而就大学”的记载,“发”指头上的毛发,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头发。范仲淹《渔家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诗句中的“发”就是指头发。
髫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常见的有“髫稚”“髫草”“髫儿”“髫岁”等词语。
鬓 《说文解字》解释为:“鬓,颊发也。”鬓是指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常见的有“鬓角”“鬓毛”“鬓发”等词语。古诗词中有“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等诗句。
眉 《说文解字》解释为:“眉,目上毛也。”眉是指眼睛上面的眉毛,也是古代女子刻意修饰的对象,有“柳叶眉”“娥眉”“烟眉”“鸳鸯眉”“小山眉”等类型。眉是人情志外显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展现,如元稹《遗悲怀》“报答平生未展眉”,《红楼梦》中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髭 《说文解字》解释为:“髭,口上毛也。”髭指嘴唇上边的胡须。《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的诗句。
须 《说文解字》解释为:“须,谓颐下之毛。”须即脸颊下面特别是下巴上的胡须。古代男子以有胡须为美,故《左传》中有“君子白皙须眉”之说。
髯 《说文解字》解释为:“髯,颊须也。”髯指脸上长长的胡须。《三国志》记载“(关)羽美须髯”,《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关羽的外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梁山好汉中位列第十二的朱仝,因面如重枣,目若朗星,髯长一尺五寸,人称“美髯公”。可见在古代男子拥有一部胡须是多么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