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萍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你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 的理论,就是教师教各种学科,最终目的在于不需要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语文学科内涵丰富,知识面广,除了要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方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不问自取”。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局限于关注教材,教材中的字、词、句、篇,这在小学低年段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升高、眼界的开阔,仅仅教材上的知识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有限,若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具体事例来谈谈“教是为了不教”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是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自学过程。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满足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不仅不能解决基础问题,还会影响听课效率,使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的学生,已经对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基本问题能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部分同学还能够在预习时标注出不理解之处,以待上课提出,他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预习环节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分别是:解决基础字词(圈出文中的生字、注多音字、注释词义、描红到位等),提前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最后是读完课文在不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写在书上。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下课文《理想的风筝》时,我预设学生在理解“理想的风筝”时可能会有难度,预习时要求他们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有同学就提出为什么课题叫“理想的风筝”,人们一般把“理想”作为名词来理解,“风筝”一般也只是用表示形状的、颜色的形容词形容,课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预习后学生解决了基础字词,还借助工具收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他们不难找到,作者苏叔阳的一生颇为坎坷,高考失利,上山下乡,病魔缠身……而文中的刘老师也是命途多舛,但刘老师一直没放弃。我们在作者身上也看到了像刘老师一样乐观坚强的品质,这无疑是刘老师给作者的影响。在了解这些之后,课上才能理解“理想”与“风筝”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题和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预习指导层次清晰,既教给学生方法,为打造有效课堂作了铺垫,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课标也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一篇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篇章段落,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能读出不同的感受。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听、说、读、思的时间,让思维产生碰撞,让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以教学《孔子游春》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几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发现了文字的奥秘所在。他们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说明水对待万物是一样的。其他同学踊跃补充,课前预习得充分的同学竟说出了“万物平等”,这在以前封建阶级社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就理解了为什么水“有德行”。接下来就用同样的方法,他们合作理解了其他三点。“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几十名学生眼中也有着几十种理解。我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再作补充。“探究合作”的方式,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总结,最后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这段文字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课堂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行动者。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课外作业的灵活设计。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往往以机械式的重复为主,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业效果不理想。小学语文作业需具有一定的拓展性,突破教材,突破文字,联系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尝试,作业的形式更为开放而有活力,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养成不问老师,自己获取信息的习惯,这些做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这篇课文是根据名著《水浒传》有关回目改写而成,降低了语言理解上的难度,是引导学生学习赏析名著的好文章。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品词析句。在对主要人物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理解上没有难度,学生们发言也积极踊跃。为了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我設计了一个开放型的课后作业:课后阅读《水浒传》,搜集课外资料,围绕作品中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制作一张“阅读卡片”,下节课班级将围绕《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展开一次阅读交流活动。这项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之间谈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交流阅读感受,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开放型作业将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作业的灵活性,锻炼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的课文虽多,知识虽广,但学生要掌握的从来都不仅是课文的内容,更不是“万事问老师”的习惯,而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起到的只是启发、引导的作用。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学习好比吃饭,教师固然可以把饭菜送进学生嘴里,但最终让学生不再饥饿的办法只有他们自己会吃饭,这样任何的美味佳肴都能自己取得。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知识面前,教师应教会学生“不问自取”。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