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铭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教师巧借生成展开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更好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路、捕捉资源、引导朗读,教师可以将课堂生成转化成精彩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生成;巧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56-01
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而衍生出枝蔓来,使得课堂教学经常性地出现某种偏轨,这种“偏轨”其实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在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成亦需要情境。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及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使学生融入文本中,这样的课堂将更具有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相联系,课前先让学生表演歌伴舞《我爱北京》,接着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到首都北京去游一游、看一看吗?”学生们齐声高呼:“想去。”听着音乐《火车快快开》,我及时播放动画课件: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白天独特的景色,让大家说说看后的感受。大家畅所欲言,兴致高涨:“北京实在太美了!”于是,我自然地设置悬念:“白天这么美,晚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屏幕上立刻播出广场、长安街、故宫等处慢慢亮起的灯光,由暗到明。当学生看到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了,就很容易理解文中“北京城变成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了。学生通过欣赏北京的夜景,由浅入深地进入文本情境中,感受是深刻的。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一些超越文本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 “另类”,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能够支撑课堂教学的发展。
教学《月亮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读书要求:“游客们游览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你们可以自由选择读的方法,可以大声读或小声读,也可以默读。选取最美的一处景,用你明亮的眼睛当照相机,拍下来,给你的照片起个好听的名字,再介绍给大家。”这样,在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我的照片叫‘快乐的鱼儿。你看,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这个环节,支撑了学生的生成,为他们搭起了放飞心灵的平台,学生新的思维被激发,进一步体会到了月亮湾的美。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潜藏着大量多变的信息,如何对待这些生成性资源呢?是及时捕捉,积极诱导,还是淡然处之,照搬教学设计呢?语文教师要合理巧妙地捕捉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夜宿山寺》一诗时,在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巡视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致地在画画。我还发现了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图片。我默许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做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画中的错误,从而让大家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是“高”的意思,而并非“危险”的意思。在这个环节中,对于个别学生的独特表现,我巧妙地施以诱导点化,以此点燃其他学生创新之火,激活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廣陵》一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已领会孟李之间深厚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进行朗读,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地引读:“李白站在江边,深情地凝望着远去的白帆,不禁吟诵起两句诗——(生读)”“白帆越来越远,李白的心中多么不舍啊,他不禁再次默念——(生深情地朗读)”“渐渐地,那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望着滚滚江水,与友人的点点滴滴再次涌上李白心头,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生激动地吟读)”这时,学生已不再是学生,而是江畔的李白,已经完全沉浸在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中。在学生别具一格的朗读中,语文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因生成而美丽。很多时候,学生们一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一个富有智慧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操纵多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以促进课堂生成,让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堂绽放光与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