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文本解读与教学路径探析

2019-08-27 07:27陈丹婷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陈丹婷

摘要:《月夜》是乡土文学家韩少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诗意的语言、对比的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意为之的语段来表达对宁静、充满诗意的乡野生活、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

关键词:《月夜》;诗意语言;乡土生活

文学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教学《月夜》时,教师应着重关注这一篇中的诗意的语言、农村月夜与城市月夜的对比、一些看似无理之处实则蕴含深意的语段来进行教学,一步步剖析、解读、感悟作者对宁静、充满诗意的乡野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一、品味诗意的语言,感受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使然,“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开头显露情感,统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城市和乡村月光的对比。“徽章”是凸显身份的标志,还带有“自豪、骄傲”的感情色彩。作者以这句话单独成段,透露自己对乡村爱情的情有独钟。第一,因着作者对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作者以“徽章”凸显“月光”乡村区别于城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在“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带有活力和动感的词语搭配下,用的都是美好、令人心生愉悦的词汇,画面感十足:月光仿佛变成了摇曳生姿的舞者、跳动活泼的孩子、安静同行的友人、田园里的指挥家,这是作者喜爱乡村月光之情的二次显露。正是对乡村月夜抱有喜爱之情,作者才会用心去观察,眼中的乡村月光才会如此美丽。

身为乡土文学作家的韩少功从城市回到故乡,在融入大自然过程中发现,在人类的感官之外还存有我们未感知到的世界,如未能听到的声音,未能看到的影像和未能触摸的形态,他以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写作,以听觉上的月光代替视觉上的,化静为动,给自己、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活泼的感官世界——“叮叮当当”是月光的轻盈灵动与诗意盎然;“哗啦哗啦”是皎洁月光的一泻千里的情态的生动展现,这些应当成为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情感的着眼点。

二、深入对比,体会情感

《月夜》的情感张力还在城市的月夜与乡村的月夜两者对比中显露,于对比中见“月夜”的“高下”。“城市的月光是怎么样的呢?”在作者眼里,城市的夜光是“即使偶尔能看到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但是还会“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偶尔、灰白、暗淡、磨损、稍纵即逝、死鱼眼睛、垃圾”等词语,往大了说,就是“贬义词”,往小了看,几乎都是在表达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时候才会用上这样的词语。这里是作者故意为之,用这些“贬义词”抒发自己对嘈杂、忙碌、刻板城市的厌恶之情。

却在描写乡村月光时,一转先前笔风,用的都是美好、令人赏心悦目的词汇,正如“溪流、禾苗、飘摇、月光、跳动、月光,树林剪影、随着、同步轻移、月光,牵动、虫鸣、蛙鸣等,画面感十足。作为城里人的“我”是在三十多年忙碌的城市生活里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有着月亮的夜晚的乡村,得以脱身于繁忙劳碌的都市生活,以身融入到乡村中,“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于比较间,读者可加深对作者何以爱“乡村月夜”和何以厌恶“城市”之情。

三、挖掘“无理”处,深化情感

《月夜》凸显了韩少功特有的夹叙夹议、叙议自由切换的写作风格:常常是文不知所起,兴笔所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文章呈现出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色,也有不少看似“无理”令人费解之处。解读文本需要关注文本的“无理”之处,注意悖情点,关注在不合常理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复杂独特的情感。

“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特别的写法肯定能够蕴含着特别的情感。事实上,城里不可能没有月光,没有的是发现、欣赏美丽月光的时间、眼睛、心。作者直接表达对城市人“忙碌”的讽刺,城市人终日忙碌,把夜晚过成了“黑暗的白天”,在城里“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作者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城市生活,对此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第二次“无理之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月光不会流动在“我”的静脉里,但乡村的月光在“我”一生当中无处不在。作者将月光比作维系人的生命中的最重要的血液,以突显乡村生活对他自己个人的生命烙印和生命意义。并在下面隐含着对“无理”的解释:“……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作者在乡村中生活,躺在竹床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返顾童年,发出三个“也许”,四个连问,这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都是作者在鄉村生活才会做的事情。在对比中表达了厌恶城市嘈杂,没有诗意的生活,向往乡野宁静、充满诗意的生活的志趣,“无理之处”实则“深意十足”。

多处“无理之处”,实则是作者有意为之。每次“无理之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一次起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缝隙”处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和咀嚼中,思考“无理之处”的用意,继而达到对作者情感认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丁纯.论韩少功散文的精神守候[J].中国文学研究,2015,01.

[2]涂慧.诗意的突围与根性的找寻——韩少功乡土散文的艺术诉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