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媛
摘要: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的一部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层文化馆作为文化馆机构中的关键部分,其发展仍举步维艰。基层文化馆发展不平衡、资金不足、人才缺失,且缺少特色、缺少内容、缺少品牌。通过融入现代科技,树立品牌,吸引投资使得基层文化馆焕发活力。
关键词:基层文化;公共服务;总分馆制
文化体制改革在经历了初步探索的破冰期、扩大探索的爬坡期、有效探索的拓展期后,在2013年进入到了创新探索的攻坚期。文化体制改革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重要一部分,其改革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影响着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进程。虽在近年的改革过程中基层文化馆不断创新突破,但距离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还有差距。想要真正形成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还需进一步突围。
一、基层文化馆新要求
文化馆的定义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文化服务职能,宣传中国文化,成为对基层文化馆的新要求。
(一)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公益性、基本性、均衡性、便利性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特征要求基层文化馆不仅要实现各场馆免费开放,而且能够实现艺术培训、艺术服务的公益性,实现文化馆公益性事业惠及基层、惠及农村。基本性特征指的是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服务面向每一位公民。均衡性要求基层文化馆实现各地区文化馆基础设施平衡,服务质量平衡。而便利性是要实现县县有两馆,村村有综合服务站,使得居民、村民能够就近享受文化服务。
(二)推行总分馆制
基层文化馆作为中间枢纽,向上联系着省市级文化馆,向下带领着村级文化站。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各馆之间沟通匮乏,基层文化馆成为了孤岛。为了解决基层文化馆的孤岛问题,文化部提出建设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市级文化馆为中心馆、县级文化馆为总馆、各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形成一个上下联通、资源共享、人才集聚的文化馆群。在总分馆制模式下,文化馆由过去“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三)群众文化走出去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走出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层文化馆与人民群众最为亲近,也是掌握第一手民间群众艺术资源的关键部门。群众文化的对外传播直接代表着中国形象。“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2)文化馆在进行公共服务的同时,担负起群众文化走出去这一重要使命。
二、基层文化馆的困境
基层文化馆在整个文化馆中处于最前沿、最基础的地位。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基层文化馆却是落后的。从外部因素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各地文化馆的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从内部谈起,大部分基层文化馆公共服务缺少特色、缺少内容、缺少品牌。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阻碍着基层文化馆的发展。
(一)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各地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参差不齐——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资金支持落差大,资源质量差异大。“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东部地区381.71亿元,占44.6%;中部地区213.30亿元,占24.9%;西部地区230.70亿元,占27.0%。”(3)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用占比最大,中部地区低于西部、东部地区,成为了文化投入上的“中部塌陷”。其次,资源的差异也造成了基层文化馆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因经济欠发达、资源匮乏,仍较为落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以同为一级馆的浠水县文化馆和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为例;浠水县文化馆只有14个事业编制。在职称结构方面,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3人,占总人数的70%,但高级职称者全部为退休人员。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3人,没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年龄结构方面,文化馆55岁以上及退休人员所占比重较大。”(4)“重庆市艺术馆现有编制81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9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9人。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40人分别约占全馆总人数的7.6%、50.6%。”(5)单从人员占比来比较,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
(二)微观上:自身发展不足
文化馆服务过程中特色。多地的文化馆活动内容大同小异,部分地区更是生搬硬套,花费大功夫、大价钱复制的文艺作品、文艺服务项目。导致文化馆逐渐淡出群众视野,无法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1.缺少特色
当下我国基层文化馆的建设数量逐年增涨,但是基层文化馆的特色却没有显现出来。文化馆评估仅以场馆面积大小,举办活动次数作为量化标准,部分文化馆为了评比只看数字。且各个基层文化馆不仅外表相同、连工作内容也雷同。
2.缺少内容
由于基层文化馆人才结构不合理,文艺工作者多为高龄化人员,在节目的编创上没有新意,难以吸引受众。不少部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纷纷引进城市优秀的剧本让老工作者演绎。但老工作者固有的演出方式却与新本子形成矛盾,演出效果反而更差。
文化馆场所的免费开放吸引了大部分群众走进文化馆,但基层文化馆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不完备,能够开展的公益性培训只局限于舞蹈、声乐艺术,不能够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且培训内容因无专业老师教授,内容简单重复,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也无法真正落实服务职能。
3.缺少品牌
文化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多的强调公益性、服务性,而忽视了文化馆也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就要形成品牌,有足够的竞争力。我们所熟知的文化部群星奖、东丽杯群众文学评奖活动。这些知名品牌活动带来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公共服务效果。可细数下来,成功的品牌活动只有寥寥数个。各地区匆匆建设品牌,昙花一现,生命周期不长。不少品牌活动内容相似,抄袭现象严重。在当下整体群众品牌建设中,我国品牌种类少,同质化严重,核心价值不清晰,辨识度低。
三、基层文化馆的突围
(一)创新体制机制,吸纳多渠道资金
在文化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最关注用人机制、资金来源、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用人机制是根本,打破原有阻碍改革的用人机制,采用事业编制、聘用制、合同制相结合的聘用制度。文化馆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定期进行量化管理。对于基层文化馆人才匮乏问题,在推进总分馆制的背景下,应促进人才流动——优秀人才下基层帮扶政策。同时基层文化馆也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提升本馆人才队伍的工作素养。在资金方面要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二)发掘地方特色,融入现代技术
地区特色资源是文化馆发展的财富,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有利于形成文化品牌,提升当地文化馆服务质量和影响力。在文艺创作方面,文化挖掘要深入,文艺创作者要深入实际考察,并将其创作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艺术。文化馆要发挥管文化的职能,引导群众将身边可贵的文化特色资源自觉地融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在日常的公益培训中,将本地的工艺制作纳入培训中,既丰富了公共服务内容,又保护了当地的文化资源。除此之外,适当运用现代技术,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将特色服务、公益培训以全息投影、人机互动等方式呈现,增加服务新奇感,提升服务便捷性,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馆。
(三)树立品牌意识,做好文化宣传
品牌是文化馆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基层文化馆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活动品牌的建设。但品牌的建设不是形式化、空壳子,要因地制宜,从自身情况出发。利用特色文化,依据当地群众需求,创造具有本土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创建品牌之前,要充分做好社会调研,确立目标服务群体,形成活动核心价值。品牌活动内容要真实、贴近群众生活。其次要注重文化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要通过知名媒体及时跟进活动进程。同时了解现代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对品牌赛事进行宣传。
四、结语
基层文化馆作为总分馆制中的重要环节,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在多个政策扶持下,文化馆找准了定位,重新标定了职能。面对基层文化馆因区域差异所带来的资金不足,人才缺失,以及自身品牌意识薄弱,服务内容脱离大众等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助力其突围,创新体制机制,多制度聘用人才,多渠道吸纳资金,推进数字化特色服务,创立知名本土品牌,做好文化宣传。将基层文化馆打造成资源共享、人才流动、服务特色、品牌知名的现代公共服务机构,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2年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2018年1月3日。
徐玲:《传播学视角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41页
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
游部网,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5/t20180531_ 833078.html2018年05月31日
傅才武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6页。
同1。
参考文献:
[1]刘仓.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25(04).
[2]王毅,柯平,孙慧云,刘子慧.国家级贫困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图书馆和文化馆评估结果的分析[J].国家圖书馆学刊,2017,26(05).
[3]唐健春.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馆(站)建设的转型升级[J].四川戏剧,2014(10).
[4]戴珩.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J].图书馆杂志,2017,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