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贝
摘要:丹剧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一门融歌、舞、故事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丹剧作为丹阳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唱腔、结构,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独特剧种。本文将主要通过某一谱例对丹剧的唱腔进行介绍,同时简述丹剧的伴奏乐器及语言等特点。
关键词:丹剧;艺术特点
丹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它有着六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地处于江南水乡。以稻麦为主的农耕文化,赋予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丹阳地域特色的打麦号子、插秧号子、车水号子、田歌、民歌等,都是先民在劳作中产生,以柔美抒情、高亢灵动而流传。正是因此文化底蕴,故而对千百年来丹阳的“啷当调”的形成及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丹剧的唱腔
丹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两类:“啷当”调类和民歌杂调类。
(一)啷当调类
丹剧的唱腔基本曲调为“啷当”调,分别由[啷当调]、[云阳调]、[花名调]三组系列的板式唱腔,是板式的变化体。这三组唱腔都是以早期的“东部啷当”为基调发展而成,因此三组唱腔虽各具特色但风格较为统一。
1.啷当调
在“啷当”音乐之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被称之外“滩头”。关于“滩头”的名称,存在着另一种说法:丹阳百姓在小聚闲谈时,会相互将各自知道的有趣之事如晾晒物品一般在众人面前公开,这样的行为活动被称为“铺摊”。
而演唱啷当的艺人在演唱之前,也会招来众人,安静场子,顺便介绍剧情,就如“铺摊”一样,所以也有人将啷当开始演唱的这个部分称为“滩头”。“滩头”通常一唱到底无道白,与“滩头”相对的则为“本头”,“本头”说唱并重,内容多为民间传奇故事和戏曲唱本。
“啷当”调是由啷当说唱改造而来,进而形成了丹剧最为主要的基本唱腔。笔者将选用一个谱例,具体说明。从《白蛇精——十二月花名》的音乐结构上来看,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唱词“正月里梅花白耀耀”到“家中好比沈万山”。该部分主要由“商”为支撑音的徵调式乐段。乐段收据的长拖腔与乐段结尾委婉下行的拖腔,形成了“啷当滩头”的主要音乐特色。(1)
2.云阳调
乐曲的第二部分从唱词“五月里石榴枝枝紅”到“恩爱夫妻合不到老”,该乐段为宫调式乐段。宫调式具有包容、引领、和谐、化解的特性,啷当艺人利用该特性将自己的演唱在调式之中稳定,是音乐进入一个平和的境界,同时为后面乐曲起伏做准备。乐段中,采用了“问答式结构”,俗称“上下句”,该乐段的音乐思维在啷当调改造成丹剧音乐时,成为了“云阳调”。
3.花名调
“花名调”的特色在于“单板无眼”。乐曲第三部分从唱词“七月里菱花正当时”到“可惜我的儿无娘叫”,该部分运用了特殊的四一拍节拍,渲染音乐气氛,提升音乐的节奏,再运用竹鼓敲打出碎打点子的散板,将音乐推至高潮,将表演者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部分主要为散板,从唱词“冬月里残花冷清清”至结尾,该乐段为丹剧音乐中所有唱腔打开了节奏自由变化之门。撇开首尾句,其他乐句与A段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弱音的位移和音符时值的任意变换。
(二)民间杂调
丹剧的基本唱腔建立以后,还有意识的引进民间音乐素材,从民间汲取养分。例如陈元杰先生将民歌《小小香袋》改变成《梅花调》,丹剧艺人将民歌《雪花飘飘》改成唱腔《雪花飘飘》,民歌《红菱牵到藕丝根》改编成大型剧目《大歌您好》等等。这一系列的创作改编,为丹剧音乐后期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丹剧的伴奏乐器
丹剧音乐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伴奏也随之改变。早期以竹板、竹鼓为主街头演艺,发展至今,剧团以主胡、副胡、琵琶三种乐器为主,打击乐(锣、鼓等)、弹拨乐器(琵琶、扬琴等)、拉弦乐器(二胡、中胡等)、吹管乐器(竹笛、萧等)为辅。
主胡为丹剧伴奏的领衔乐器,其地位不可动摇。丹阳市戏剧团创立至今,不断在尝试,从高胡、越剧主胡到扬剧主胡,最终发现,鉴于丹阳与扬州两地基本属于吴语与楚语的语言交汇处,语音、语调相类似,两地音乐风格特点相近,因此扬剧的主胡作为丹剧主胡更为适合。
副胡在乐曲伴奏过程中,调与主胡相反,形成反差,突出丹剧唱腔的不同色彩。琵琶作为三大件中必不可少的弹拨乐器,音成颗粒状,与主胡、副胡形成了点与线的对比,加强丹剧伴奏音乐的表现力。
注释:
沈岳方.丹剧音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李彬.丹剧生机断想[J].艺术百家,1996(03):96-97.
[2]邓彬.丹剧音乐的现状和走向[J].艺术百家,1996(03):98-100.
[3]刘芸.论丹剧的改革之路[J].黄河之声,2009(09):118.
[4]郭炎孙.浅谈丹剧音乐[J].戏剧之家,2016(05):74-75.
[5]张兆晖.“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案例分析——以江苏省戏剧学校2016届丹剧表演班为例[J].剧影月报,2018(01):62-63.
[6]沈岳方.深化改革道路宽 走向市场天地广——丹阳市戏剧总团改革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思考[J].群众,2009(08):77-78.
[7]郭炎孙.浅谈丹剧艺术特色及其局限[J].中国民族博览,2017(05):129-132.
[8]荣旭.田园采风——丹剧的传承与发展[J].长江丛刊,2018(28):93.
[9]张丽娅,杜颖梅.“天下第一团”重生记——丹阳市戏剧总团改制纪实[N].江苏经济报,2009-8-15(A01).
[10]丹剧[N].中国演员,2015(01).
[11]蒯建华.丹阳群文浪花朵朵[N].中国文化报,2000-7-25(002).
[12]蔡晓川.改革焕发新生机[N].中国文化报,2009-8-21(010).
[13]叶明旻.改制,让剧团起死回生[N].镇江日报,2009-7-7(001).
[14]沈岳方.丹剧音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丹阳年鉴》编辑部.丹阳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263.
[16]王红编.镇江戏曲音乐[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3.
[17]丹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8]《丹阳古今》编纂委员会.丹阳古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
[19]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市志(下册)(1986-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