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9-08-27 07:27王学路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嵇康魏晋美学

王学路

摘要:嵇康美学是历史的产物,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一个民族文化产品。嵇康在音乐、诗文、人生等各方面的美学思想,为魏晋士人的思想解放开辟了广阔的精神领域,文学艺术逐渐摆脱了政治的附庸而获得独立发展,对于当下的美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嵇康;魏晋;美学

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文人的共识,嵇康的美学理论就集中表达了魏晋时期的审美意识。在嵇康之后,钟嵘“滋味”说、谢赫“气韵生动”理论、司空图“诗味”说、严羽“妙悟”说、李贽“童心”说都深受嵇康的影响。

一、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的音乐美学包含破和立两个方面,“破”就是颠覆了传统的儒家音乐观,“立”就是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建立起了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美学体系。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中。

《声无哀乐论》由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的八组清谈辩难组成。秦客是嵇康假设的论敌,东野主人是嵇康的自称。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在于和谐、平和精神。和谐为美,平和为善。

全文宗旨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嵇康认为声音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与人内在的哀乐情感不相干。音乐只给人以刺激,引起静躁等感觉,不唤起相应的情感。同样的情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声音,均同之声也可表现为万殊之情。嵇康对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审美客體的复杂关系的认识,比《乐记》更深入了一步。强调音乐的娱乐作用,把艺术之美和道德之善区分开,突破了《乐记》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是道德教化的思想,动摇了儒家把音乐当作维护封建名教工具的传统理论。嵇康反对夸大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但这并非是全盘否定。劳者歌其事,乐者舞音乐的产生于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关。

《声无哀乐论》涉及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功用等问题。在中国古代这类型的论著,只有《乐记》。《声无哀乐论》克服了《乐记》的偏颇,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和娱乐作用。但嵇康在某种程度上,把分析变成了分割,不懂得音乐作为艺术和美的对象,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声音,也渗透了社会人的情感。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是审美欣赏的重要原则,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嵇康认为要根据不同的个性、习惯、能力来调整心理距离,这样才符合审美的标准。

嵇康音乐美学启示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本性回归为目标,突出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顺应他们身心发展的正常要求。

二、嵇康的文学美学思想

嵇康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和文,其中四言诗最多也最为出色。他的文学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但通过对诗文作品的解读,可以透析出蕴藏其中的诗文美学观。作为独具个性的文学艺术家,嵇康的诗文吸收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更有自己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对人生存的关注。

(一)假物以托心

一方面,自然在人生出处上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文人艺术化生命追求中也具有实践品格,就是把自我生命与客观世界沟通。客观世界包含的范围极广,如自然山水、艺术手段等。这一观念还延伸到嵇康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中,灌注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嵇康大部分诗文作品都借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从《琴赋》中可以看出,他以琴为友、为知己,把凝聚了宇宙流行、生命大化的琴声,当作乱世凶年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二)越名任心

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达内容,嵇康主张表现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他大胆提出“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追求本真和天然,反对虚伪的礼教对人之本性的压抑。首先,嵇康主张文本是抒情的,他将诗文作为对个人时运的歌唱,使其真正成为诗人内心真实的独白,他要么是抒发对山水的喜爱,要么是宣泄内心感受。其次,嵇康诗文作品里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因而能够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

(三)以恬淡为至味

嵇康始终以高尚的品格、出世的态度塑造诗歌意象,形成了以恬淡为至味的文学审美观。山是静谧的,水是空灵的,风云是飘逸的,花草是玲珑神异的,透露出嵇康恬淡和平的悟道体会。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是议论性散文,也往往归于自然之本性,得意妄言。

(四)以创新为贵

自然和社会不断变化,文艺创造应从现实出发,打破旧有条条框框,不断有新的创造。在创作手法上,嵇康借鉴了《诗经》的写实传统,同时吸收了玄学潇洒玄逸的思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文学风格上,嵇康摒弃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诗教观,展示出清远脱俗的特点。在以创新为贵的文学观念统摄下,嵇康的文章作品带有独立无待的理想人格。另外,在文体创新方面,嵇康也做出了贡献。《琴赋》四、六言相杂,疑问句、陈述句交替使用,用韵繁多而不刻板,对后世辞赋有重大影响。

三、嵇康的人生美学

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人本身,无论美学思想多么玄远,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生问题上,嵇康也不例外。他不跟司马氏统治集团合作,终为“帝王者所不容”,最后面对屠刀神态自若,弹完一曲千古绝奏《广陵散》,从容赴死。在这慷慨的人生中,嵇康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从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来说,嵇康的人生美学超越了完全靠理智运作的局限性,在心性的自然感动中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从人与世界的功利关系来说,嵇康的人生美学也超越了单纯意志行为的片面性。

《庄子》给魏晋士人的启示是:不再将安身立命的基础置于社会的道德层面上,而是置于一个绝对的精神世界中。在《卜疑》中,嵇康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显现了对现实生活本质上的肯定与执着。通过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冲突,生命的意义得以彰显,生命价值被充分肯定。在《琴赋》中,嵇康以热情洋溢的文字铺陈描写琴的自然之质,让人无限向往琴音指向的世界。总之,嵇康理想人生境界的核心就是超越,获得彻底的自由解放,已经触及人的生存本质。

嵇康在人生途中寻求的是傲世的独立人格,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一度产生隐遁深山的思想,但他始终没摆脱政治斗争的旋涡。在他心中,理想的人与其说是道家的隐士,毋宁说是儒家的君子。虽然嵇康举止放达,但并不是完全反对道德,他抵触的只是名教陈腐的外在形式,因为它早已成为君主诛杀异己的手段。

在嵇康的人生际遇中,有几个重要事件充分展现了他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付诸实践的勇气。其一,投身批判王肃的太学辩难活动,撰写《管蔡论》。其二,司马赵德心腹钟会造访,嵇康不予理睬,得罪了钟会,表现出对专权者的极度蔑视。其三,司马昭屡次征召嵇康做官,嵇康均不应召,采取与统治者坚决不合作的态度。为此宣布与山涛绝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四,卷入吕安案,被牵连入狱。嵇康对朋友赤胆忠心,为了坚持独立人格,帮朋友伸张正义,嵇康身陷囹圄。其五,临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表达了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痛惜的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这支曲子会因他的逝去而成为绝响。

四、嵇康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嵇康始终以生命的和谐充盈为美,意在冲破儒家的中和为上的礼法束缚,建立起全面和谐的美学体系。不论从现实性还是学理上来讲,全面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契合点。当下的中国美学可以充分借鉴嵇康美学的和谐思想,将其作为当代美学建构的追求和目标,这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一致的。或许,这样就能“消除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审美上的困惑”。

参考文献:

[1]嵇康.嵇康集[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8.

[2]陈书良.竹林悲风:嵇康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张玉安.声无雅郑:嵇康的音乐美学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易先林.论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5]卢政.嵇康美学对于当下中国美学建设的价值和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8.

猜你喜欢
嵇康魏晋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嵇康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