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梯维护保养案背后的安全管理难题

2019-08-27 10:22/陶
质量与标准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执法人员电梯

文 /陶 然

我国城镇化发展快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楼大厦带动了电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梯的保有量、年产量和年增量均为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底,全国电梯登记数量达到了627.83万台。电梯是否正常运行直接关系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近年来,我国电梯万台事故率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但随着电梯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老旧电梯逐年增多,电梯安全维护保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一起电梯维护保养案例的分析,就如何强化电梯安全管理,推进市场分担风险机制的落实作粗浅的探讨。

案情简介

2018年7月19日,执法人员对B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电梯使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现场发现该公司电梯维保记录上出现2人签名为同一笔迹的情形,执法人员遂调取了相关监控视频,发现在维保时间段内,个别电梯的轿门或轿厢处未曾出现电梯维保人员,疑为未对该电梯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经查,B公司的电梯由A公司进行日常维护保养,自2018年7月4日至2018年7月19日,A公司未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要求进行维保的电梯有4台,维护保养费用4 592元(含税),违法所得为4 332.08元。

鉴于A公司在近两年内已多次实施相同或相近违法行为并受到行政处罚,依据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对A公司从重处罚:1.责令停止未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的违法行为;2.处罚款75 000元整;3.没收违法所得4 332.08元。

案例分析

1.证据材料需完整充分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证据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案件办理中,材料收集得越完整,越能够还原出事实真相,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善于从各种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案件线索,从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为案件定性作有力支撑。本案中,A公司提供了所有的维保资质和相关的维保记录。从表面看,A公司维保资质齐全,制度落实完备。但细心的执法人员在检查维保记录中发现:当日两名维保人员的笔迹十分相似,而维保人员在不同时间段的笔迹又有明显不一致的情形。执法人员随后从电梯使用方的监控中心调取了疑点存在时间段内的监控录像,在该时间段内,电梯的轿门及轿厢内均未出现维保人员的身影。随后执法人员又分别对电梯使用单位、电梯维保人员进行了询问,制作了调查笔录,以视频取证、旁证询问和调查取证等形式,固定了A公司未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的要求进行电梯维保的违法事实。

2.自由裁量需有理有据

《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的,处一万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处罚裁量期间,执法人员调取了当事人近两年内的相近或相似行政违法记录,发现该公司在近两年内多次因实施相同或相近违法行为而受到行政处罚,符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四)项关于从重处罚的规定。最终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对A公司罚款75 000元。

3.规范行业需标本兼治

处罚不是目的,处罚是规范行业与市场的一种手段。为了进一步强化电梯安全管理,督促电梯维保单位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消除安全隐患,执法部门标本兼治,最先对人员密集场所(如大型商场、医院)开展电梯运行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电梯维保单位无论是知名企业还是小微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专项检查期间,执法人员共检查电梯使用单位28家,对14家电梯维保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从重处罚2起,较好地发挥了行政执法的震慑作用。同时,在政府网站上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并将调查中发现的隐患反馈到电梯行业协会,多渠道引导相关企业认真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电梯运行还存有三大安全隐患:

① 维保投入资金不足

使用单位对电梯维护保养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投入资金,不按要求签订电梯维修保养合同,认为只要电梯能够运行就可以了,仅在发生故障后才找人修理一下,便继续运行,电梯的安全性能和运行质量得不到保证。

② 电梯维保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劣质维保

为了迎合使用者“低成本”的心态,一些不规范的小公司往往以低廉的维修报价取得维保合同,而低廉的维保费用导致了在日常管理中的劣质维保服务。

③专业维保队伍缺口大

在大城市中,电梯安装维保的工作量大,岗位压力大,薪酬也不算高。虽然电梯维保企业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保留专业人员队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队伍缺口明显增大,离当前电梯保有量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案件启示

电梯安全是“三分靠制造,七分靠维保”,本案是执法部门在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诸多电梯维保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片面追求效益,维护不尽责、保养不到位的乱象,对违法当事人采取从重处罚、公开处罚信息,其目的就在于倒逼电梯维保行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监管效能,确保电梯运营安全,笔者在此结合办案体会谈几点思考。

1.突出技防,切实增强安全系数

TSG T5002-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规定:电梯的维保项目分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四类。其目的在于保障电梯能够得到基础维护保养。但随着我国电梯保有量的增加,电梯安全定期检验任务也随之不断加重,要切实增强电梯安全系数就必须勇于创新,突出技防,以技术推动管理,以创新服务民生。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电梯安全监管工作中,积极完善电梯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具体而言,可在电梯上加装传感装置,使设备通过互联网相互建立连接,以获取电梯的日常运行状态参数并上传至电梯安全数据库,从而实现设备间高效及时的信息交换,为数据的智能处理提供基础。同时,依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对电梯的质量水平、承载频率、维保状态进行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监管,可以提高电梯安全检验效率,增强电梯安全系数。

此外,电梯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不仅应包含电梯设备档案,还应包含从业人员档案、电梯维保详情记录以及历史故障时间、类型等数据,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电梯安全状况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从而实现透明化管理。

2.强化人防,夯实安全保障根基

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切实夯实保障电梯安全的根基。

① 有力的监管队伍

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对监察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既需要有相当的知识积累,也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建议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有计划、分批次举办电梯监督管理知识轮训班,以电梯基础知识、电梯事故案例、电梯日常监管须知等内容为重点,进行培训,提高监管能力。

② 可靠的维保队伍

维保队伍是维护和保障电梯安全的主要力量,从维保人员落实电梯维护保养规则制度入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一专多能”的维保人才,缓解因电梯保有量剧增带来的维保压力。

③ 信赖的检测队伍

进一步加大电梯检验员、检验师以及检验资质取证、换证的培训力度,从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入手,打造一支让多方信赖的专业检测队伍。

3.注重联防,有效分担安全风险

随着电梯安装的普及,电梯使用单位越来越多且分布零散,但在基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中,往往是市场监管部门唱“独角戏”,履职压力巨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中强调:运用市场分担风险机制来加强对电梯的安全监管。加强电梯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把更多的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分担安全风险,提升监管效能。

① 积极构建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

首先可依托专业机构对电梯出厂质量和安装质量进行更为严格的检验,对电梯维保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在使用上,着重督促其落实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要善于把有限的监管力量用在“刀刃”上;在检验上,可适当开放电梯安全定期检验市场,使用单位可以自由选择第三方检验单位,政府也可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第三方检验单位进行督导,有效利用优质社会资源缓解政府检验机构的工作压力。从电梯的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保、更新等各环节形成“无缝对接”,变“独角戏”为“齐抓共管”有效分担电梯安全风险。

② 全面推进电梯责任保险

运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手段,事先介入电梯安全风险防控,探索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用于投保电梯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险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有效安全监管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联合保监会、保险行业协会提出电梯责任保险的具体措施和保险示范条款。地方可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和宣传等措施提高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推动电梯“保险+服务”“电梯养老保险”等保险新模式的应用。

信息专递——

两项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标准发布

4月28日,为推动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NMPAB/T 1001-2019《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和NMPAB/T 1002-2019《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两项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次发布的NMPAB/T 1001-2019《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明确,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应包含药品追溯系统、药品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和药品追溯监管系统。此外,药品追溯系统还应包含药品在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全过程追溯信息,并具有对追溯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功能,可分为企业自建追溯系统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追溯系统两大类。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执法人员电梯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承压类特种设备受压元件壁厚测定问题的探讨
更正启事
俄执法者击毙恐怖分子
被困电梯以后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
乘电梯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