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竹类游园景观改造实例分析

2019-08-26 01:38晏姿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7期

晏姿

摘   要  竹类植物以其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造景价值,深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园林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竹类小游园“幽篁居”景观改造设计为例,从空间营造、道路设计、园林小品建造、植物配置等方面,总结了竹类小游园在升级改造时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   竹类植物;小型竹类游园;景观改造设计;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9.003

竹子是一种重要的造景植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就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竹类植物在我国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园林应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竹子专类园。竹子专类园是利用竹类植物在色系、品种、杆形、大小上的差异加以选择布置,以取得良好观赏效果供游人观赏的专类公园[1]。此类公园的规模没有严格要求,既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专类公园,也可以是在综合公园内设置的专题小游园[2]。目前,以竹景为主题的著名小游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3]。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竹类公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就如何改造和提升现有竹类公园,使其符合现代公园发展要求的研究却不多。本文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内的竹类小游园“幽篁居”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总结竹类小游园升级改造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以期为其他观赏竹类园的景观建设和营造提供借鉴。

1 项目区概况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位于上海东北部杨浦区军工路,东濒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全园占地近133 hm2,其中森林面积125 hm2,是上海市区唯一一座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幽篁居”为园内的小型竹类游园,总面积约2 000 m2,位于森林公园中部的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之上,地理位置优越。由于园区常年疏于管理,竹子生长杂乱,且原有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园区内无固定游览路线,致使游客无法入内参观。外围配植的速生树种意杨和柳树大多已枯萎死亡,部分区域形成空秃,园区整体观赏度下降,严重影响幽篁居园区旅游功能的发挥,急需改造升级。

2 建设过程

园区景观改造建设分4个阶段:1)对原有植被进行全面清理和地形处理;2)建设道路体系,并在散生竹和混生竹的不同种间安装分隔板,以防串竹;3)种植观赏竹,并配植其他植物,完善小竹园的景观效果;4)改造入口竹门楼及外围竹篱笆,对整体空间进行围合。

3 改造设计方案

3.1 空间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空间,对幽篁居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如图1)。整个园区分成五个区域:河面观景区、休憩区和三个品种竹展示区。品种竹观赏区主要以散生竹为主,配植少量丛生竹和混生竹;河面观景区为园区西侧和南侧滨水区,游客可沿主干道行走观赏动态水景;休憩区为两处联通式竹亭走廊,游客可在此休憩赏景,放松心情。

3.2 道路设计

为解决游客无法入内的问题,对园内道路进行了重新规划(如图2),增加了一条与公园主干道相接、宽1.5 m的环路,并设了三条二级道路。环路布置在视觉上显得更为柔和,也使游园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步移景異的效果,使整体布局流畅舒适,游客沿道路在竹林中游走,可亲近竹子,近距离观赏名竹,充分享受竹林的静谧空间。道路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海绵城市理念,采用生态钢渣透水砖铺装园区道路,能有效促进雨水迅速渗入地表,防止园内出现内涝现象。

3.3 园林建筑与小品

在景点改造中保留了原有仿真竹亭,作为游客的集中休憩空间,将原有水泥围栏更换为生态竹制篱笆,与原有仿竹亭相呼应。同时在入口处营建新的竹楼式门廊,引导游人入园赏景。在园区西侧与南侧分别安置一排座椅与北侧竹亭相呼应,满足游客休憩观景需要,并在座椅所在的斜坡上设置台阶与湖岸隔离,确保游客观景安全。

3.4 植物景观设计

园区植物景观以竹类为主,根据观赏竹的生态适应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选择引种适应上海气候的优良观赏竹类。植物配置中保留了部分大乔木,增加了柳树及其他花灌木,融合石、水、花、草等园林元素,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形成了高低错落、曲直有致、四季可赏的竹韵景色。

3.4.1 观赏竹景观

整体景观改造以丰富观赏竹品种为亮点,全园共引进20余种杆形、枝形、叶形到杆色等各具特色的观赏竹,增加景观层次。同时,灵活应用了竹林、竹径、竹篱等多种形式,营造不同的景观特色,取得了竹径通幽、幽暗闲静、豁然开朗的效果。

园区中心区域为三个品种竹展示区,按照场地现有条件和各种竹子的习性进行布置(如图3),其中展区一在原有刚竹的基础上,采用同心圆的形式在外围种植金镶玉竹进行围合;展区二采用斑块片植的方式,选取了观赏价值较高的金镶玉竹、紫竹、佛肚竹、龟甲竹、黄槽斑竹等品种,三三对称种植;展区三则是将品种竹采用阵列式种植,并延伸至公园主干道,透过篱笆,若隐若现,吸引游客入竹园观赏。同时把竹林造景与水面充分结合,水中倒影与园区内的竹林景观形成动静对比,创造“水可净身,竹可静心”的意境。

园区四周配植主要以矮生竹为主,将原有沿岸种植的鹅毛竹进行整修梳理,剔除混进去的刚竹,很好地实现了高型竹与岸边滨水景观的自然过渡与融合;将叶片条纹靓丽的菲黄竹与菲白竹沿道路相间种植,颇具特色,引人入胜;将枝繁叶茂的翠竹成片种植,创造出一种柔和、平静的美感;将耐阴的箬竹沿亭子与围栏种植,簇拥在栏杆后面作为背景,既增加建筑周围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也给予游客足够的私密性与安全感。

3.4.2 四季景观的营造

竹类植物以翠绿的叶色为基调,景观改造也充分考虑了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季相景观的塑造,配置不同季节特色植物,丰富竹园的色彩层次,打造四季宜人、清新雅致的竹林意境,提升园区的景观效果。春季观赏植物主要配置樱花、碧桃、紫叶桃等花灌木,营造出“竹外桃花三两枝”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春夏之交配植了锦绣杜鹃、大花花菖蒲、棣棠、麻叶绣线菊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季更有月季、凌霄、红花酢浆草、兰花三七等时令花卉竞相开放,并在岸边种植了观赏草蒲苇,增添了自然野趣。将园内原有的枫香、榔榆予以保留,结合新种植的鸡爪槭、南天竹等植物,打造小游园的秋色美景。隆冬之际,孤植的白色梅花伸出河岸,与绿竹和宿存的果实交相辉映,呈现出“绿叶、红果、白花”的冬日景观。

3.4.3 特色景观的营造

从竹廊入口进入园内,利用道路弯曲和竹林的遮蔽,与绕过竹林后的开阔形成对比,给人“曲径通幽,柳岸花明”之感。中间的纵向道路尽头则为三棵不同颜色的锦绣杜鹃,吸引游客穿过竹林,欣赏水景及对面的自然风光。同时,对驳岸也进行了改造,打造了台阶式岩石景观,配置了多种观赏草及鸢尾,野趣自然,与竹林构成诗情画意的秀丽风光。在园区西侧保留了一颗倒伏的枣树,并配置景石、南天竹、酢浆草、麦冬等植物,形成一组独立小景。园区南侧保留了一颗死掉的柳树,新种植了一颗凌霄,凌霄攀援而上,形成一组“枯木逢春”的自然景观。

3.4.4 林冠线的打造

园区四周为公园的盈湖,隔湖观望景点的视角也很重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隔湖观赏林冠线的打造。整体以公园小主人纪念林为大背景,将浓密的竹林、圆卵形的柳树、中型的吉野樱、低矮的紫叶桃、鸡爪槭等植物高低错落配置,利用树形、质感、叶色上的对比调和及地形的起伏变化,创造出优美变化的林冠线,与公园原有的深绿色竹亭及大背景自然融合、协调统一。

4 小结

“幽篁居”在景观改造时注重了新景观与老景观的搭配,注重了四季景色的更替,依据竹的形态特点来打造特色景点,并根据不同生境配置了特定观赏竹,大大提升了公园的整体观赏性,成为公园的新亮点,增添了游客的新鲜感。用竹造景,不但取其形美,更重意境美,游园在景观文化方面的表达还不够深入,下一步可将竹景觀营造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塑造人文景观,创造出深远的园林意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心旷神怡的休闲娱乐空间。

综上所述,这种竹类小游园的景观改造可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竹园以竹为景,需综合考虑竹品种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性,选择适宜的竹品种进行造景,并运用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科学组织观赏竹种的形式美要素,展现竹韵的精髓。

2)植物配置方面,以竹为主景,也要充分考虑其他植物在形态、冠幅、花期等方面与观赏竹景观的融合,植物品种不宜过多,应注重四季景观的营造,丰富景观色彩和层次。

3)观赏竹品种之间一定要应用隔断,避免品种混乱,影响园区景观效果。

4)打造小型景观节点,增加对竹品种或竹文化的介绍,增强竹园的科普性,如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林意境,丰富竹文化内涵。

5)整体风格需统一协调、融入自然,园林建筑与小品需充分应用竹元素,打造出“竹坞寻幽”的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珺,陈羡德,蔡家珍.福建竹子专类园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6-77.

[2] 李宝昌,张涵,韩炳越.竹子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广东园林,2000(2):24-26.

[3] 何治学.竹类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实践——以沐川“中华竹博园”总体规划设计为例[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