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镇人居环境调研与对策研究

2019-08-26 07:14吉晓秦洁刘秋萍董文静
丝路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调研分析人居环境对策研究

吉晓 秦洁 刘秋萍 董文静

摘 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以山地为主要特色的重庆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加之多种少数民族分布,构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村镇空间形态。通过古镇实地考察对重庆地区传统村落进行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镇——走马古镇,通过全面的调研和搜集资料,走近传统村落,拓展山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分析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提出新时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 人居环境 调研分析 对策研究

历史文化背景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造就了走马古镇独特的人类聚居环境,其人文荟萃、资源丰富以及独特的人居环境构成了人类丰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活动加快,如何能够更好地对古镇进行保护成为长期以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给这个饱览风霜的古镇长远发展保驾护航,立足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古镇的人居环境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走马古镇概况及人居情况

走马古镇“一脚踏三县”, 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不仅是一个交通要塞,而且是一个重要驿站。早在明代便有驿站,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地的必经之地。来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带到走马古镇,走马古镇积淀下深厚的驿道民间文化。“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 此处的“走马岗” 实际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上,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1]。走马古镇文学气息尤为浓烈,此地自古盛行说故事、喝茶、看川剧的习俗,走在古镇里随时可以看到老茶馆里围坐在一起,喝茶讲故事看戏。在戏楼茶园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的魏显德、魏显发老人讲述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为其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专家组对其做进一步调研,筹备开发工作[3]。

走马古镇面积76.5平方千米人口约2万人,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古镇民间文学繁盛,享有“民间故事之乡”的美称。走马古镇除了有与之相关的建筑遗址,如茶馆、戏楼、宫祠、庙宇,还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山歌、戏曲、耍狮舞龙等,丰富的文艺活动充实了古镇居民的生活。现重庆频道播报的走马民间故事节目,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古镇、走近走马古镇,而且也是宣扬和传承走马文化,抢救濒危的民间艺术。

二、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在巴县、璧山、江津的交界处。走马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4],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商旅络绎不绝,成渝铁路、成渝公路的建成通车,让走马古镇逐渐变得衰败起来,与大多数古镇一样,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居住环境差,房屋老旧,没有得到合适的修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极不完善;道路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符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另一方面,古镇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也遭到自然和人为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化并没有得以传承。

(一)古镇的经济

古镇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出现衰落和停滞不前。明清时期,处于重要交通要道的走马古镇,得益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农村的集市,也是地区间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集市上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然而,近代以来,公路铁路的建设,使走马古镇交通要道的地位越来越削弱,经济发展也随之变得缓慢起来。[1]

现在的古镇正街,青石铺路,还留着几家茶馆成为当地人日常消遣时间的地方,有几家陈旧的小铺子和几家面馆,卖着家庭日常用品和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基本上供应附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附近走马小学学生的需求,古镇的外来人员极少,周末时稍微多一点,这样的人流量带动不了古镇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幽静的古镇也被城市化的进程波及,在古镇的旁边建立了新城区,更适宜现代人的居住和生活,新城根據有吸引附近人气的功能,使得古镇的中心慢慢向新城移动,使得旧城经济的发展更加缓慢。

(二)古镇的居住环境

自然环境方面,走马古镇和大多数古镇存在同样的问题,因为古镇繁荣于明清时期,所以古镇最为原始的建筑也是建于这个时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相符的,且经历的年代已久,且大多都是木结构建筑,木头本身易受潮、易受虫蛀、不耐久的特性使得居住环境的质量大大下降,使得居住的实际使用面积大大减少;且这些房屋采光通风不好,阴暗潮湿,易生细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加之有一些居民自己加建的房屋,没有安全保障也不具美观性,更加破坏了古镇的居住环境。

人文环境方面,古镇正街的商业稀少,人口的流动量少,且没有一定的外来人口容纳量,每天见到的人大多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是一种好现象,可以形成坚固邻里关系,但是这容易形成一种封闭的关系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文环境的外向性发展。(见图1)

(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走马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十分陈旧。镇内的交通十分不便,只有一条路连接整个古镇正街,且这条路由石头铺成,经过岁月的洗礼,路面变得坑坑洼洼,且不能通车,不能满足现在的消防要求。

镇内的卫生设施差,没有设置垃圾桶,只有在古镇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垃圾站,有些垃圾沿街边堆放,污染环境和破坏街道的美观性。镇上的公厕数量不足,排污系统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缺乏基础的卫生设施。

三、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人口流失

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镇化政策影响了古镇的发展,在城市化发展的欲望驱使下,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生活条件较低的古镇走入城市,古镇的非居住面积逐渐增加、基础设施不断衰退。与此同时,旧建筑的改造更新速度缓慢,旧建筑的封锁导致古镇空间浪费,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走马古镇整体风貌受到破坏,人口空心化,经济、产业、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空心化并未得到改善。

古镇活力渐缺,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现象已成为大部分古镇的共性。走马镇正走向一种逆向的城镇化过程,城镇人口构成两头多、中间少,已经出现老龄化现象。人口大量外迁,其中青壮年比重较大,极大地催化了古镇的衰败。现居走马古镇人口老龄化较严重,身强力壮的青年多已离开古镇谋求发展,留守古镇的多为抚育孩子上学的中年妇女。因家庭原因定居古镇的大部分家庭仅仅依托几十平方米的小铺子维持生计,生活愈发捉襟见肘。年久失修的老建筑翻新缓慢,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古镇人口流失较大。随着古镇被破坏,建筑数量的增多,许多老旧建筑已成禁区。走马镇的人口流失是我国现行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走马古镇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和消费群体,聚集效应难以形成,所以人口流失是必然现象。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走马古镇基础设施愈显老旧,管道设施饱经风霜,居民食用水经过各大地区,裸露的破旧管道严重影响了水的质量,居民怨声载道。镇上的水现在都是从外面引入的自来水,镇上经常停水,没有基本的保障;供电设施基本齐全,但是线路老化、私拉乱接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

(二)古镇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遭到破坏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文化也有了大的发展,古镇上积极修建庙宇祠堂会馆,成为聚合人群的核心,素有“三宫五庙”之说的走马镇境内历代建立的庙宇多达15座,慈云寺、灵芝寺、广山寺、万寿宫……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走马镇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走马镇境内的宗教建筑都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有的闲置,有的放置废弃不用,有的或以拆除另做他用,公共的文化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修建在走马镇制高点的魁星楼(现走马中学的所在地)已被完全拆除破坏;原有的万寿宫改变成现在的老年康乐中心;还有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文物古建,单体虽然保存完整,但周围环境并没有加以保存。我们就走马古镇的建筑进行了调研(见图2),新的建筑被随意地建造了起来,与周围古镇的老建筑不相融合,破坏了原有的街道景观和空间序列。

(三)古镇综合发展问题

古镇的时光总是缓慢的,大大小小的人在这个时间仿佛停滞的空间里有大大小小的生活;外来人员的到访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走马古镇的人居环境。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走马古镇游人如织。古街巷上、进出城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楼、戏楼、酒楼等各色建筑林立,游人如织。在古镇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传承,此时走马古镇的人居环境是舒适宜居的。

如何解决走马古镇每况愈下的人居环境以及怎么提升走马古镇的居民幸福指数,在合理开发利用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来带动自身发展,是众多偏远古镇研究的重点课题。在保护和传承古镇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制定古镇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不破坏古镇原有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激发古镇活力,给古镇居民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人们一个焕发勃勃生机的走马古镇。

四、提升人居环境的建议与策略

(一)保护

走马古镇的文物遗产保护程度较差,破坏现象明显。根据现场调研发现,古镇的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意识,缺少统一的保护措施,要么对于一些保护建筑的破坏而不顾,要么对古旧建筑进行重建改造、涂脂抹粉,没有形成保护性开发的观念。因此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保护规划设计。首先,古镇的保护不应该仅保护一些独特的单体建筑,还应该关注古镇的整体以及全局的发展,更应该保护注重古镇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

1.保留走马古镇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布局

走马古镇属于典型的山城古镇,地形较复杂且坡度明显、道路曲折,并且其总体空间格局是典型的“依山就势”山地空间格局,地形风貌特征明显,古镇整体的空间布局是与其周边环境、地形相互协调的。保留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古镇的地形地貌与环境,将原有的老街道作为主步道,保留原有街道的青石板路面,只能在古镇景区外设置机动车道,以便维持古镇原有的街景韵味。[3]

2.保护走马古镇的建筑单体

走马古镇现存的古老建筑单体有:关武庙戏楼、走马戏楼、禹王宫古石坊以及部分居民建筑,其受破坏程度均有不同,需要对其建筑单体的质量进行评估,结合实地情况对走马古镇的建筑进行保护、改造以及重建。

3.保护走马古镇民居街面

当地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清代中叶为基准,部分街面由于新建筑被破坏,应统一古镇的整体街面,应保留如花窗、檐柱、挑檐、穿斗式结构等。

走马古镇自古盛行喝茶、讲故事、看川剧等习俗,当地的文学气息十分浓烈,街上随处可见老人围坐在茶馆里,喝茶听故事。曾被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中国民间故事村”,2007年“走马古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马古镇的民俗传统文化大都是由当地的老人进行口述传播,详细的记录并不常见,古镇应设专门的文化保护部门,对其民俗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保护和宣传,加大力度宣扬其独特的民俗传统文化。

(二)更新改造

走马古镇的整体保存风貌不错,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古镇上的部分建筑与其风貌特征不够协调,经济发展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居住环境较差,需要进行更新改造。虽然走马古镇的文化遗产丰富,但是走马古镇的旅游宣传文化形象不够鲜明,且宣传力度不够,需要准确定位。

1.恢复走马古镇“古驿道”功能

走马古镇曾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在其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可以恢复其驿站的几个重要功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宿

由政府带动在走马古镇景区中建立“游客驿站”,还原走马古镇“古驿道”原有的客栈外观形态和居住需求,吸引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由当地居民自主发展客栈民宿等住宿商业,创建风格独特、形象鲜明的“驿站街”,鼓励当地居民自办客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提升。

(2)交通

首先,依然以原有的老街道为主步道,保留原有街道的青石板道路。

其次,古镇景区规划的一定范围内设骡马店,为旅客提供代步的出租骡马服务且配有专业人士进行带领和指导。

最后,设置矫行,在矫行内备有轿子且可以雇佣轿夫,增强古镇景区的体验性,给古镇居民一个就业机会。[4]

(3)饮食

还原“古驿道”旧时餐馆、酒馆形态,可将名牌匾、旗帜等挂于门外,餐馆菜品类型主要还是以当地的家常菜为主,还可以加入当地的特色小吃—煎花生胡豆、推汤圆面、糍粑、炒果子、炸酥肉、麻饼等,经济实惠,能同时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且部分的餐馆和酒馆还可以兼顾住宿的功能,使其功能更完整。

(4)休闲娱乐

首先是喝茶。在走马古镇设有专门的茶馆,茶馆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还可以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通过茶馆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增强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且更深入地感受古镇的人文特色。

其次,是戏剧表演。现在古镇上有两个戏台偶尔被用于川剧的表演,逢年过节,才会有正规的戏台班子过来演出,平时没有表演时,戏台楼下原有的准备间被当地居民用作茶馆,主要是喝茶、打牌、聊天。古镇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戏剧表演的场次和时间,还可以修复戏楼两侧的楼厢,方便人们在此喝茶看戏,完善戏楼的功能,丰富当地居民平时的生活乐趣,更能向游客宣传当地的戏剧文化。

最后,是评书。走马古镇的民间故事传播主要是通过评书的方式流传下来,且多在茶馆进行。在茶馆加入民间评书不仅可以提升茶馆的收益,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具体提升收益的做法可通过增加茶资的方式分成达到,收费不宜过高,较容易受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青睐。[5]

2.建立古镇文化陈列馆

(1)走马古镇曾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5],走马场在古成渝驿道上素有“一脚踏三县”的地位,“古驿道”文化不仅是我国首创,且其还有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走马古镇的“走马镇民间故事”于2007年被国务院正式的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该项遗产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气息浓烈。

(3)走马古镇还有典型重庆的古镇民俗文化,喝茶、看川剧、评书、打花鼓、打金钱板、特色小吃等,极具重庆的地方特色。

五、结束语

改善走马古镇的人居环境任重而道远,如今政府已在进行走马古镇老旧建筑的拆除与重建,在此过程中许多问题值得深思。施工周期较长以及居民饮水问题等亟待解决,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之际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应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古镇价值更新的进度;从居民自身来说,应以主人翁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提高个人素养,积极配合响应相关政策,并积极主动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助力古镇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古镇岌岌可危,为了铭记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村镇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樊仁秀.重庆走马古镇历史悠久的古代圩镇[J].资源导刊·地质旅游版,2014.06.

[2]孙志国,王树婷,黄莉敏,熊晚珍,钟学斌.重庆物质文化遺产资源保护[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07.

[3]黄伟.繁华古驿站,美丽新城镇[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3.

[4]孙平,帕米尔.走马古镇聆听最奇妙的民间故事[J].重庆旅游.2012.06.

[5]向苏娜,文卉.人居环境现状与未来浅思——以乡村建设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8.11.

猜你喜欢
调研分析人居环境对策研究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调研分析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2012—2014届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分析
2014赛季与2015赛季广州富力队中超联赛调研分析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被直播”问题现状调研报告